省政府督查组督查户籍制度改革 宜昌66名“三无”人员有了“身份”
“今年,省、市、县、乡多级公安、民政等部门联合,给我院66名‘三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人员办了户口和身份证,其中给11个无名无姓的人起了名字,都姓‘宜昌’的‘宜’。”9月24日,省政府第五督查组来到宜昌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专题督查户籍制度改革,该院院长蔡红兵介绍说。
这座福利院位于宜昌枝江市问安镇,占地1206亩。走进福利院,中国传统建筑和欧式建筑相互衬托,景观灯在花草丛中若隐若现,一幅优雅静谧、清新怡人的疗养胜地景象。但这里收养的主要是宜昌境内“三无”人员,还有精神障碍、智力障碍、肢体残疾人员。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该院66名“三无”人员无户籍、无身份证,因此不能购买医疗保险,不能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生活状况令人担忧。
“去年5月,枝江市问安镇派出所在辖区走访时,发现这一问题,随后主动上门,协调省公安厅、宜昌市公安局和宜昌市民政局,为这些人员办理户口和身份证。”宜昌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户政大队大队长伍卫华说。
枝江市问安镇派出所所长龚平介绍:“这些人员不少有精神障碍或智力障碍,个别人还有暴力倾向,DNA、指纹、照片等身份信息采集非常困难。派出所专门把采集设备搬到福利院,并请专门摄影师拍照,采集信息。”
第五督查组成员、省公安厅法制总队张卫平实地督查中了解到,由于部分人员“相貌失实”,以及配合采集程度不一,很多人的身份信息在电脑系统上无法验证通过,省公安厅开辟“绿色通道”,通过人工识别鉴定,为他们办理了户口和身份证,并录入户政系统。
截至目前,宜昌市已为66名“三无”人员办理户口和身份证。其中,有11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名字,福利院和公安部门联合,给他们取了“宜”姓的名字,包括宜福春、宜水秀、宜山华等。
“这个姓取自‘宜昌’的‘宜’,意思是不管他们以前是哪里人,现在都是宜昌人,宜昌就是他们的家。”福利院院长蔡红兵说,“名字里的辈分也有讲究,比如‘福’字辈,就是长期供养在福利院的人;比如‘水’字辈,就是在河、湖水边发现的流浪者;比如‘山’字辈,就是在山里发现的流浪者。”
督查组现场调研发现,宜昌市目前还有22名类似人员没有户口或身份证,当地公安、民政等部门正按程序办理。督查组对此提出要求,当地相关部门要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尽快解决无户口人员的户口登记问题,让每一名群众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和民生关怀。(湖北日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