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自贸区怎么建?听听经济学家李稻葵怎么说

人物名片

李稻葵

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同年参加邹至庄经济学留学计划赴美,从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艾里克·马斯金,安德烈·史莱法以及亚诺什·科尔耐,1992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长期关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致力于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炼相关的现代经济学理论。

近日,在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并分别印发总体方案之后,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至此,中国自贸区正式扩围为11个,并形成了“1+3+7”的自贸区开放的“雁行阵”。8日,由湖北日报联合湖北省社科院发起并主办,和记黄埔地产世纪中心协办的第六届武汉城市发展论坛在汉举行。论坛举办期间,本报记者就湖北自贸区建设的相关话题,专访了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新一轮自贸区设立紧扣国家发展战略

记者:第三批7个自贸区的范围是从东部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扩围,在您看来,国家除了赋予第三批自贸区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改革探索任务,是不是在对接国家主体战略上也有考虑?比如“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

李稻葵: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发展,有一个特点,就是国家结合各个地区发展的特点,给各个地区定位,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东北振兴等等。这次新一轮自贸区的设立,我想是紧扣国家发展战略的,比如辽宁是振兴东北、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活力的重要省份,湖北、河南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区域,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浙江、重庆、四川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是中间层次的一个目标和过程,7个地方除了自由贸易试验、推动开放的任务以外,最终还是要促进相关地区的转型升级,以推动国家发展水平的提升。

对内对外同步开放的领先性和试验性

记者:自贸区的建设内容最开始主要是海关特殊监管区、综合保税区,2015年把高新技术区、金融片区、高端制造业片区也纳入进来了,第三批自贸区建设,涵盖的方面更多,可以看出,这结合了各个地方的特色和优势,但是不是也可以说体现了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新需求和新方向?

李稻葵:完全如此。在开放的语境中,最近三年治国理政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以对内开放牵动对外开放。从对内对外同步开放,到市场和资源双向开放;从开放领域更宽,到开放水平更高,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向深处推进。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很多的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些困难,这包括政府的一些约束和限制。这一轮的自贸区建设,很重要的任务是对内开放,就是允许我们很多的企业在自贸区内能够更加自由地投资,更加自由地运营,能够更多地发挥自主创新的精神,这是关键,而不是简单地免关税,简单地出口进口。

拿把金融片区纳入自贸区建设内容来说,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金融资本直接对接适应产业资本。本来是一些投资于二级市场的,投资于其他领域的金融机构的资金,能直接地投到自贸区里面。企业和金融能够更加直接地、近距离地搭上界,能够建立起一种紧密关系,而不需要其他中间机构。这也是针对我们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些现实问题的:资金非常充足,只是不少资金都是在金融领域里打转转,你买我的产品,我买你的产品,而不是直接投到企业里面去。所以,在自贸区建设层面解决这个问题有领先性和试验性。

产业转型升级是重点

记者:从国务院分别印发的总体方案内容来看,湖北重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促进中部地区与长江经济带战略对接和有关产业升级。您曾经说,建设广东自贸区,广州乃至广东要以航运中心作为突破口,建设融通国内国外的金融中心。您觉得湖北自贸区建设突破口是什么?

李稻葵:湖北的自贸区建设,重点是产业转型升级。湖北有较好的实体经济基础,有过去留下来的一批产业,也有改革开放以来兴盛起来的一批产业,那么现在碰到的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突破等课题,面临的要跟国际上的大型企业竞争,老百姓出国买消费品等问题,产业转型升级是关键。

湖北这个地方,有很强的科技力量。像武汉,高校云集,跟北京、上海有得一拼。所以科技力量不缺,研发能力也不缺,缺的是更加成熟完善的体制机制。所以这次的自贸区建设,我的理解就是要升级,帮助拉动周边一大批的实体经济能够升级。在自贸区里面可能要设置一些机制比较灵活的研发企业、工程服务企业、咨询公司,完善科技人员搞科技产品、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武汉这个城市临江,航空、铁路、公路都很方便,也提出到2020年末,基本建成引领长江经济带、联通东西部、对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现代物流体系,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区域龙头的国家物流中心。中国未来可能很多重大的物资的调配中心在这个地方,以后通过搞大数据、数据分析,武汉这个地方的很多东西物流运输就快了。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网上订一个产品,电商平台会分析,这个产品它的消费者在哪个地区,通过这种分析就会发现,很多地方都靠近武汉,这恐怕是自贸区建设要研究的一个方面,货物快进快出,水运航空铁路公路联合在一块,这是优势。

在明确定位的前提下加强协同联动

记者:武汉、宜昌、襄阳3个片区在地理位置上不是直接衔接的,地域面积、发展空间、条件也不一样,在您看来,在体现差异化的同时,如何增强制度创新的整体性、协调性、协同性和系统性?

李稻葵:总体方案对各个地方有明确定位,武汉片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宜昌片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产业及研发设计、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襄阳片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云计算、商贸物流、检验检测等产业。

我的认识是,在明确定位的前提下要注重协调,不要一窝蜂地抢同样的投资者,抢同样的外资,抢同样的项目,要有内部协调分布的机制。武汉科技优势突出,应该起到提升全省科技水平,通过科技成果转换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比尔·盖茨讲过一个道理:能源是便宜的,但是在最需要的时间把能源送到最需要的人的手里是最难的。宜昌在长江边上,境内有葛洲坝水利枢纽,航运交通物流是一个重点。航运和铁路、高速公路怎样结合,怎么引进一批现代化物流企业,怎么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升级,有很大的空间。襄阳的制造业很厉害,是不是可以引进一些外资,帮助转型升级。现在,汽车行业里面讲究新能源,襄阳怎么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也有很多文章可做。

各个自贸区之间加强协同联动,才可以形成系统的制度集成,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释放自贸区的溢出效应

记者:前两批自贸区建设已经提供了一些经验,除了参考经验,包括湖北在内的第三批自贸区建设有没有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有没有要破解的一些新困难?

李稻葵: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调动民间投资者和企业家的积极性。目前中国经济的“打法”,国有企业是比较活跃的,在融资方面、在响应国家政策方面很活跃。民营经济呢,有时候感觉慢半拍。湖北自贸区建设能不能在吸引民营投资者投资,给民营投资者更好的机会方面创造好的经验,出一些政策,让民营经济自发地在这里创业、投资,给他们鼓劲,给他们希望,让他们看到盈利的空间,这很重要。

记者:自贸区建设有一个明确要求,就是要建成制度创新的高地,做到可复制可推广,而不是政策洼地,要种苗圃而不是做盆景。对一个地方来说,自贸区的影响如何从封闭监管的自贸区内向自贸区外延伸?

李稻葵:自贸区有一个突破是,将间接影响自贸区外企业,迫使区外企业逐渐接受负面清单管理、准入前国民待遇规则。类似通过加入WTO促开放、促改革,提高整体竞争力。

现在的自贸区,重点是人。在自贸区里面,人进出需要刷卡,人不能随便去,这个成本低,搞自动识别系统快得很。开车也好、刷脸也好,科学技术已经很发达了。公司是在自贸区,按自贸区运行的规则来,但是它的业务,它的服务对象,在自贸区之外,自贸区的效益,要释放到自贸区外,人就要流动,人一流动,它就带来收益了,就产生溢出效应了。(湖北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