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竹韵 醉四方——来自成都道明镇竹艺村的报告

一个村庄,52天,建成1000多平方米“竹里”建筑,亮相即成“网红”。

一个村庄,年收入1561.8万元,旅游业收入1480.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595元。

这就是竹艺村,位于川西崇州市道明镇。

竹艺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得名。

“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800年前,诗人陆游陶醉于成都林盘文化,写下《太平时》。

而今,诗中意境已照进现实,在竹艺村“蝶变”成川竹韵。

川竹韵,中国风,醉四方。“道明竹编”产品俏销东南亚市场。“竹里”受邀参加芝加哥建筑双年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竹艺村,正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网红”地。

共享——

村民喜添新“烦恼”

径边竹林迎风曳,墙角秋菊香犹存。

入冬,竹艺村内依然热火朝天。

人来人往,游人如织。

“红梅竹编”工作室,王红梅正赶着装货、打包、发单。

记者一行来访,她没空坐下来说话。

有一搭没一搭的回话中,她向记者倾诉了新“烦恼”:“生意好,差人手,忙不过来。”

一年前,做竹编工人的王红梅,接受村干部建议,辞了工作,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最初我胆小,不敢试。”王红梅说,看到村里发展竹文化产业,几家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都火了,自己慢慢有了信心。

因为手艺好,“红梅竹编”逐渐声名远播,生意火爆。

今年“十一”,在成都一家医院工作的女儿肖瑶,看到村内的繁荣景象,辞掉工作返乡与母亲共同“创业”。

“这几天,女儿正在上海培训。”王红梅说。

“一个竹编熊猫,售价几千块,还供不应求。”一旁的村民介绍说,“红梅竹编”换乘网络快车,成了著名的竹编体验“网红”店,月营业额3万元以上。

在竹艺村,越来越多的村民找到了归属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在村民胥念勇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村竹编博物馆。农家小院内,天坛、花瓶……琳琅满目的竹编作品,让人们领略到道明竹编的千年历史与文化魅力。

“以前,这里就是我的住房。”胥念勇骄傲的语气中有些不舍。

两年前,胥念勇还在外面打工。偶然回乡,看到村庄的巨变,决定回到家乡,担任村里的院落管委会主任。

如今,胥念勇有四个兄弟的住房,整体租赁给了旅游合作社。

在竹艺村,从陈旧杂乱的小院摇身变成书屋、博物馆、餐厅的,不在少数。文创为魂,多种业态花开竹艺。

记者了解到,2018年,竹艺村接待游客55万人次,入社农户人均增收5595元。今年1至11月,全村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4430余万元。

共建——

村庄招引“新村民”

杨隆梅,“90后”姑娘,曾经的“空姐”。

一家三代从事竹编事业,从小对竹编耳濡目染的她,毅然放弃民航的工作,回到家乡助力竹编产业发展。

杨隆梅成立了首个竹编专业合作社,吸引一批年轻人回到家乡。

三年前,竹艺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七成以上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

虽以竹立村,流传千年的“道明竹编”却遭“冷落”:“‘手艺饭’不‘体面’,也不挣钱。”

今天,因年轻人的回归,传统竹编有了新活力。

作为“道明竹编”新生代非遗传承人,杨隆梅每年都要飞往世界各地,传播展示传统竹编的文化魅力。

“明天启程去土耳其,下周到新加坡。”杨隆梅说,代表中国传统手艺亮相国际舞台,很自豪,这种成就感是金钱买不到的。

杨隆梅,也是竹艺村27位“新村民”之一。

道明镇党委组织委员、竹艺村党支部书记方科介绍,“新村民”是竹艺村运营方中业文旅大胆借鉴外地经验的一次创新,旨在吸纳更多拥有“艺术家的眼睛、人文者的心、经营者的脑”的人才,为竹艺村发展打开新大门。

作为竹艺村最早一批“新村民”,来自成都的青年诗人马嘶,爱上了当地的竹编文化和自然风光,将农家房屋改造成一座公共阅读空间,取名“三径书院”。

今年4月,“三径书院”初露头角。这座隐匿在幽静田园里的书屋,引来慕名者无数。一批文学爱好者也纷纷加入,为竹艺村添了文艺范儿。

走进“三径书院”,记者看到,阿来、梁平、雷平阳等文化名人已加入书院,正“以中国表达,讲四川故事”。

“几乎每周都回村里。”透过一个“回”字,村民把马嘶当成了邻家大男孩。

像马嘶一样的27位“新村民”,都是建筑、文艺、文旅等行业的“大咖”。遵生小院、闲来茶馆、来去酒馆、郭孃孃染坊等人气大文旅IP,均来自他们的独特创意。

方科告诉记者,“新村民”和本地村民已经在竹艺村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原住居民通过土地、房屋入股、出租等方式参与其中,共享乡村振兴成果,“新村民”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视角,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红利。

“新村民”利用公益课堂,教村民更好地打造文创村落,实现创收致富,不仅提升了本地村民的技艺水平,还陶冶了村民的情操。

小小村庄,越来越受到“新村民”的青睐。

“当上竹艺村‘新村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方科和村“两委”班子看来,“新村民”要有一颗公益心、一双审美眼、一个经营脑,要能回答为竹艺村干什么、带来什么。

“首期‘新村民’评选,报名45人,最后入选的仅7人。”方科说。

共识——

干群齐绘新蓝图

竹艺村里,人气王非“竹里”莫属。

这座以竹为材打造的精美建筑,荣登艾特奖2017全球获奖榜单——最佳文化空间设计奖。

而这一网红建筑,建筑构件全部在建材工厂打印完成,建造仅历时52天。

乡村振兴的“竹艺速度”,如何炼就?方科说,关键在于坚持党建引领,遵循“先共识再共建”时序。

竹艺村是一个自然村落,由道明镇龙黄村9、11、13三个村民小组自然形成的林盘组成,现有原住民86户295人。

“在老百姓眼中,党员干部每天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2016年10月,初到竹艺村,方科吃了闭门羹。

如何让老百姓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竹艺村的答案是:以人民为中心,打开院门,敞开“心门”。

方科回忆,为达成发展共识,她和村干部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挨家挨户进行走访,跟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常在院子里“摆龙门阵”,开“诸葛亮会”。

给方科印象最深的是,与村民一起疏通春耕地堵塞的沟渠,因劳动时间很长,双手起了血泡。此景此情,深深打动了村民,也赢得了村民们的心。

“国际范、天府味、竹编韵”的竹艺村梦想,逐渐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共识才能共建。随后,村貌整治、改厨改厕、道路硬化、林盘绿化、污水管网铺设等诸多难题,迎刃而解。有的村民拆掉自家围墙,让出宅基地供村里修路,不要一分钱补贴。

回望历程,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2014年,“道明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17年,村“两委”引入了崇州市市属国有公司四川中瑞锦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打造竹艺村;

2018年5月,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签约仪式在竹艺村举行;

2018年9月,竹艺村成为四川省乡村振兴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现场会参观点位。

成功的背后是先进理念的支撑。方科告诉记者,竹艺村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建设”理念,按照“六字诀”(清、理、补、改、拆、通)和“五原四不”守则(原生态、原住民、原住房、原产权、原材料;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过度设计、不冒进求洋),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参与建设新中式川西林盘。

文化延续未来,艺术点亮乡村。如今,“道明竹编”技艺的创造性应用,禅院食坊、文化客栈、野奢酒店、竹艺工坊等多元业态,在竹艺村随处可见。

而村民的荷包,已被房屋租金、务工、竹编产品、住宿、餐饮等多元化收入,塞得鼓鼓的。

“道明竹编”装点的日子,越过越巴适。(三峡日报成都特派记者 王莹 田小春 刘紫荣)

●成都说  创新“公园城市”乡村表达

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党支部书记 方科

近年来,竹艺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以社区发展治理为抓手,积极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通过活化林盘建设乡村公园、党建引领实现“四化共治”、融合产业重塑经济构架,引领传统川西林盘建成现代人田园栖隐的理想居所。

竹艺村遵循“多改少拆”理念,按照“3456”建设法则综合施治林水田院,全面建设“国际范、天府味、竹编韵”的川西林盘。具体来讲,“3”就是“三先三后”,即先共识后共建、先生态后项目、先公建后产业;“4”就是“四不”原则,即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过度设计、不冒进求洋;“5”就是“五原”导向,即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态、留下原住民、保留原住房、尊重原产权、使用原材料;“6”就是通过清、理、补、改、拆、通六项措施开展基础工作,即清理水塔、棚房、杂物,理顺河渠水系、视线通道,补齐景观景致,改厨改厕改围墙,拆除违章建筑,通自来水、天然气、互联网、排污设施和道路互联互通。同时,构建以竹艺村党支部为核心,新村管委会、竹里创新社区发展促进会两轮驱动的“一核两会”治理模式,实施规划组织标准化、人才结构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治理体系制度化“四化共治”措施。坚持“文化延续未来、艺术点亮乡村”理念,凝聚川西林盘文化、“道明竹编”文化和休闲文化,促进文化创意、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等矩阵式跨界融合,推动经济构架由传统农业向观光体验文创转化。

●宜昌说  产居协调融合 兴建网红乡村

宜昌城建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邓钧

成都崇州道明·竹艺村,让人印象颇深。该村以市场的方式,选取自带资源和流量的市场主体,通过基础设施优化再造、乡村肌理恢复重生、乡村产业合理聚集和乡村人口的回流更新等体系化的建设和运营举措,实现了传统乡村的赓续、重生和振兴。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宜昌城建控股集团立足于精准扶贫和产业开发,综合利用自身建设优势,在兴山高桥乡大槽村探索建设了建投·大槽田园综合体项目,甫一面世,就成为宜昌乡村旅游的又一网红打卡地。但对照道明·竹艺村的建设运营理念、方式和效果,我们在产业平台打造、综合运营谋划和乡村整体恢复性建设方面,还存在差距。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流量思维、产业理念和平台建设,打造传承乡村文化和乡愁记忆的“新样本”,不断实现已建项目的迭代升级,不断丰富集团在网红项目打造和乡村振兴方面的有益探索,不断壮大、做优集团的“建设运营+”板块,以产业板块和产业方式的迭代升级,在宜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胜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实现建投作为、作出建投贡献。

●记者说  抓落实也要有“金点子”

三峡日报成都采访组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以“道明竹编”闻名海内外的竹艺村,再次验证了这个真谛。

一个远处川西的小村庄,缘何在短短两年时间内,爆发出“惊艳”世界的力量?记者以为,关键是找准了最贴近乡村振兴的“金点子”。

这个“金点子”,既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之点“竹”成金,又有中央美术学院之点“智”成金,还有市场主体中业文旅之点“市”成金,更有“80后”党员干部服务老百姓之点“心”成金。

采访中,有几个镜头令人难忘。一是满是血泡的双手,那是“80后”党员干部与村民同吃同劳动的见证。二是大方迎宾的“哑哥”小院,那是“80后”党员干部帮失聪小主人找到生活信心的写照。三是返乡青年肖瑶,那是“80后”党员干部为“红梅竹编”母女架通创业桥的标志。

竹艺村的成长“金”历,启人深思:抓落实,要敢于跳出传统的条条框框,善于从自身工作出发,找到最贴近实际的“金点子”。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我们当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抓落实上,多思考谋划一些高含金量的“点子”,以“严紧硬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创造性地落地见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