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长江清水绿岸 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点赞宜昌实践

大暑时节,黄柏河边的合欢花,静静点缀着盛夏。

7月23日至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何绍仁带领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团来宜,围绕“守护长江清水绿岸”主题,突出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这条主线,开展采访宣传活动。

采访团实地感受了宜昌着力破解“化工围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探索流域综合治理、培育生态小公民等生动案例,纷纷点赞宜昌以立法筑牢法治防线,强化治理顶层设计,以严格执法、全民行动,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边看边拍 众媒齐赞“绿色宝库”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电力“点亮”半个中国。三峡工程建成了世界级的现代水电清洁能源基地和生态示范基地。登上坝顶,三峡两岸生态美景尽收眼底,记者们长枪短炮轮番上阵。人民日报记者寇江泽说,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果然名不虚传。

三峡地区素有长江流域“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之称。“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在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新华社记者乐文婉惊喜地发现,这里像一个巨型珍稀植物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伯乐树、荷叶铁线蕨正在茁壮成长。

参观三峡工程展览馆,探访三峡左岸电站、三峡升船机平台……一路上,记者们边看边记,边拍边议,纷纷赞叹:“国之重器,雄伟壮阔!”

立法保护 强化治理顶层设计

黄柏河是宜昌境内长江一级支流,流经远安县、夷陵区,全长162公里,承担着为全市近200万人口生产生活供水以及为宜东地区100万亩农田灌溉的重任。2017年以来,宜昌市颁布实施《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通过地方立法为修复黄柏河生态环境提供法治保障;出台《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方案(试行)》,严格实施水质“约法”,以流域水质指标,倒逼县域经济转型和生态保护。黄柏河流域水质持续改善,2018年Ⅲ类水质达标率为95.67%。

“实行断面水质达标情况与生态补偿资金、矿产资源开采指标‘双挂钩’,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寇江泽说,“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明显调动了流域内企业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蒋晓平说,通过立法的形式,形成了良性发展机制,对调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发挥明显作用。黄柏河流域地方立法、综合执法、生态补偿、智慧治河等综合治理经验值得复制推广。

“以法律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宜昌市人大常委会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检察日报记者谢文英说。

“关改搬转”,留住绿水青山

在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园区内道路整洁宽阔,长江码头开阔。了解到该企业主动参与沿江化工装置“清零”行动,光明日报记者陈海波说,长江沿岸化工企业众多,长江大保护,不仅仅是拆迁和关停,更是一次涅槃和重生。兴发集团加快转型升级,聚焦新技术,尤其是在微电子新材料方面的科技创新,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为我国芯片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这种努力的方向和结果,为化工企业转型、为长江大保护探索了新路。

了解到兴发集团年研发投入3亿元以上,科技日报记者陈瑜赞叹说,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支撑企业探索科学发展模式,助力产业优化升级,以科技创新打造绿色发展动力源。

“保护好长江是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层面来制定规矩,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长江的生态安全。”一直以来,全国人大代表、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格外关注企业产业转型、推进长江大保护方面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上,他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长江保护立法进程的建议》。他说,用法律加强长江水质、土壤、大气、森林等不同方面保护的协同,解决管理碎片化问题,能从根本上解决“九龙治水”困境,“通过一部法律把长江建成繁荣、幸福、美丽之江。”

全民行动,环保风尚落地生根

在宜昌市夷陵区河心公园,听“三峡蚁工”李年邦、黄柏河清漂队队长毕家培讲述他们守护长江生态的故事后,陈海波说,宜昌市民环保意识强,这种主动作为、身体力行,守护母亲河的精神难能可贵。

长江两岸,绿意盎然。看着黄柏河治理前后的对比图片,中国环境报记者曾以潇说,惬意生活如滔滔江水奔涌不止,背后是宜昌全民自觉践行环保的社会风尚。生态环保从娃娃抓起,从生态修复到构建新生态文明,这是思想上的巨大飞跃。

中国日报记者刘坤说,宜昌市将生态文明纳入地方课程,系全国首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生态环保不再是一个个刻板的数据资料,而是一幅幅天蓝、山绿、水清的生态画面。

“不忘初心,收获信心,坚定决心。”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何绍仁总结说,“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在生态环保地方立法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全国、全省推进相关领域立法提供了先行探索的宜昌实践。”(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梁剑 通讯员 陈玉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