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优质众商聚——2018宜昌高质量发展回眸之四



宜昌市商事法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办事群众提供咨询服务。记者 付蓓蓓 摄

12月27日,总投资106.46亿元的27个重点项目在宜昌集中开工。另有27个项目同日集中签约,总投资逾93亿元。

12月21日,我市与湖北省交通运输投资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总投资100亿元的巴山金谷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落户宜昌。

11月25日, “宜才宜用·才聚宜都”2018“双招双引”大会上,现场签约16个招商引资项目,协议投资总额297亿元。

项目热,开工忙,牵手频,合作欢——这些画面,精彩定格在宜昌的2018年。

寻难问疑,“亲”“清”关系“解”出来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的营商环境。

如何营造?一张问卷摆在市委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面前。

答案很快锁定:主动上门,为企业排忧解难,营造“亲”“清”政商关系。

7月中旬,“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活动在宜昌全面推进。161家工业企业、84家服务业企业有了点对点的“首席服务官”。

各级领导干部纷纷走出机关,深入企业,用实际行动吹响“双千”服务活动集结号。

8月至11月,市住建委累计走访企业近300人次,解决人才住房、基础设施建设、供水供气保障、装配式建筑等方面诉求23个。

市公积金中心专班坚持每月至少上门走访1次,每周至少电话联系1次,解决了职工上下班交通不便等5件难题。

企业立题、出题,政府解题、破题。“双千”活动,让各种个性和共性问题浮出水面,服务专班全力协调解决。

招工难?不怕!

市人社局创新招工服务,由定点招聘向量身定制转变,选派223名“招工专员”帮助重点企业招工;探索“劳务经纪人”服务,覆盖1027个村;举办19场“招聘夜市”。首场“招聘夜市”为79家企业挑灯觅人才,现场达成用工意向914人次。

融资难?无惧!

政府“牵线”,银企“联姻”。先后开展银企对接活动6场,达成银企对接项目314个,签约金额478.78亿元。通过创新“财政增信优惠贷”“财政科技创新贷”“财政增信惠农贷”等财税金融产品,累计撬动银行贷款254亿元,惠及企业848家。

资金活水源源不断流向实体经济:中南橡胶公司获得了4000万元的项目贷款授信,利民管业获得1300万元贷款,宜昌和达利复合材料股份公司获得600万元过桥资金……

“双千”活动上交的一份份答卷,成为宜昌打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解。

自我革命 服务效率“提”上来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要在改革上下功夫、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

3月1日,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清理和规范各类行政许可、资质资格、中介服务等管理事项。宜昌迅速采取实际行动,破解营商环境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打通服务“肠梗阻”。

4月4日,夷陵区博鳌科技公司智能立体停车库项目,经多部门联合审批,正式开工。这个占地5.3万平方米的大项目,从工商注册到开工,只用了30天。而当时,全国各省市平均时间约200天。

鲜活案例的背后,是我市推行“一窗办理”“一网通办”等“放管服”改革举措激发的活力。但这对于追求“服务最优”的宜昌来说,远远不够。

6月起,我市推行市、县两级“局长驻窗”制度,市公安、水利、食药、商务等30多个部门“一把手”纷纷响应。市住建委主任张毅驻窗办公,推动该市首张项目报建“告知承诺制”施工许可证发放,比原流程提前20多天;市环保局局长吴辉庆驻窗期间,为三宁化工解决了一个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持续发力。

9月,我市出台《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施方案》,从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提升政务服务等三个方面,推出20条措施。

而新国贸便是全市服务企业加快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9月下旬,市政务服务办统筹,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在“服”上下功夫,将新国贸项目作为“放管服”的重要试点项目:变窗口申报为现场受理,精简4大类12项申报资料;变串联分验为并联统验,验收流程由 12 个环节57天压减为3个环节10天。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土壤,在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行动中,迸发出欣欣向荣的绿意。

聚焦开放 “高功引擎”“动”起来

营商环境,构成一个地方对外开放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自贸区则肩负着先行先试的使命。

宜昌自贸片区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对外开放的新路径,构筑“高功引擎”,更好助推宜昌开放与高质量发展?

深耕试验田,勇拓开放路。打造开放高地,宜昌自贸片区首先从人才入手。

2月28日,宜昌自贸片区在全国首推外国人申请签证免护照留存政策,解决了外国人申请签证证件期间,因护照留存时间长而对工作生活造成的不便。这是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来高层次人才来宜创新创业的重要举措。

目前,宜昌自贸片区共引进培育国家、省专家30余人。片区专家李青山、李亚的“高端蛋白酶制剂”项目和“高端海洋岩土勘察测试设备的研制与产业化”项目,专家张进荣的“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填补了宜昌产业空白。

打造开放高地,需要“大胆试”。宜昌自贸片区在全省首创“六多合一”做法,将“多评、多审、多验、多证、多规、多管”合而为一,将过去市场主体“一对多”的“困局”转变为政府部门“多对一”的服务格局。

迅达汽车电子、东土科技、宜化巴黎香颂、金牛押运等项目竣工验收时限由57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湖北俏巴人休闲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俏巴人旅游工厂项目,仅用7天就完成了所有专业施工图审查。

“六多合一”,加快推动“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通行规则、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在宜昌落地生根,构筑起投资者来宜兴业、发展、共赢的“引力场”。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截至11月底,宜昌自贸片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700多家,招商引资签约项目95个,协议投资总额353亿元。

同时,宜昌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开通“宜汉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引进阿里巴巴国际站、宜贸通、鄂贸平行进口汽车等平台项目,进一步扩大开放。

扩大开放,自贸片区是先锋,但并不唯一。通过建港口、扩机场、修翻坝高速等项目,及各项改革和服务举措,我市致力于营造最优的营商环境,着力提升外向辐射能力和内在吸引力,赢得越来越多外地企业和实体的青睐。(三峡日报 记者 何冠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