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记者从宜昌市2018年装配式建筑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18个月的克难攻坚,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硕果初显。2018年,全市建成投产11个生产基地,实施了58个装配式建筑项目,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提前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发展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了全市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支点。
自我市2017年启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工作以来,市住建部门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统筹布局、高位推进,逐步形成了“配套政策+产业基地+示范项目+技术支撑”的工作思路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住建牵头、部门和各区联动”的推进模式。
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成钢结构生产基地8家,预制混凝土(PC)构配件生产基地2家,木结构生产基地1家。总体产能可供我市及周边地区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宜昌城区(含夷陵区)从2018年1月1日起,其他县市区从2019年1月1日起,在土地供应时应明确按装配式方式进行建造。
今年6月,全国建筑节能宣传周期间,“宜昌市装配式建筑展示厅”正式对外开放,已接待青少年学生、大中专院校师生、社区居民及行业相关技术人员近3000人次,在全市掀起了“发展绿色建筑,装配美好生活”热潮。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工作的“宜昌经验”受到省建管局点赞,成为全省住建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案例之一。
针对装配式建筑质量保障的提问,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袁庆华表示,施工过程中用到的部品部件从原料选购、生产工艺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同时,混凝土构件中还可以设置高科技芯片,让装配式混凝土构件产品质量具有可追溯性。总体来说,装配式建筑的品质好于传统现浇作业的建筑。
装配式成本提高是否会反映在房价上?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叶帮斌介绍,建筑构件和部品生产达到标准化设计、制模、规模化生产运输以后,平均成本会逐步降低,达到与传统现浇建筑造价持平,甚至略低。政府的相关奖补政策,一定程度上摊销了部分建造成本。同时,管理部门也鼓励建设方、开发企业自主消化因装配式而产生的增量成本。装配式建筑因素影响房屋销售价格比例非常小。(三峡日报 记者田小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