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真情写在金色大地上
云雾深处的秭归县杨林桥村,一坡新翻的梯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79岁的杨志焕和老伙计在田间挥舞着锄头:“全种上茶叶,青山绿水,想想都美!”
这片从山脚连到山顶的80亩梯田,是20年前村民自发开荒改造的良田,栽过玉米、种过茶叶,村民火热的激情随着微薄的收入逐渐冷却。
而今,这片土地又响起了锄头的欢歌?金色的土地上,播种着怎样的希望?
一场夜话,话出一片好光景
7月12日的杨林桥村,夜明如昼。一群人聚在院子里,谈兴正浓。
“养猪风险大,市场不稳,还污染环境,不长远!”
“一亩苞谷就挣两三百元,白搭劳力,不划算!”
“我们这儿出茶叶,要是能做出品牌,准行!”
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坐在群众中的秭归县政协主席尤庆虎目光如炬。这是县政协在全县范围内发起的第一场“村落夜话”,让群众聚起来、讲起来、心扉敞开来、问题说出来,这是政协委员们走访几十次、调研几十回,找到的解决农村脱贫内生动力问题的新“药方”。
村民老秦关于发展茶叶的建议,一下子说到了尤庆虎的心坎上。土地是农民的根,怎样让土地增收益?秭归县柑橘产区外农业支柱产业怎样振兴?县政协多次协商座谈,多次实地考察,一条茶业产业发展的路径,已在眼前。
一家企业,带来一条脱贫路
7月下旬,一个好消息在杨林桥村传开。“宜红茶业”要在村里落户,建标准化茶园、盖现代化厂房。
69岁的秦学祚站在自己3亩多老茶园里,满眼憧憬。20多年前,血气方刚的他曾号召70多户村民成立合作社,想让这片云雾香茶将干瘪的荷包鼓起来。但创建茶叶品牌之路太难了,零星的收入比不上打工的诱惑,地渐渐荒了。
年轻的“秭归宜红茶业”总经理郑军聆听着老秦的述说,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片茶园找到一条助农脱贫的路子。
郑军是秭归县工商联界政协委员。他响应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的号召,从文旅、地产行业投身到茶叶产业发展中来,成立秭归宜红茶业公司,在全县4个贫困村流转500亩土地,建立标准化生产线,零散种植的深山茶叶通过品牌化经营飞出了峡江,年均带动贫困百姓务工增收、茶叶增收近1200万元。
各界委员,凝聚合力。仅今年来,全县非公经济组织政协委员为贫困村捐献发展资金达300多万元。
“产业有奔头,14个青年闻讯回乡,要在家乡好好干一场!”杨林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太福信心满满:“年轻人回来了,茶山绿了,再用农旅融合的办法将游客带进来,幸福不就在眼前吗?”
一件提案,写出四季鲜橙香
在市政协委员、秭归县柑橘良种繁育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宋文化的办公桌上,一本政协提案资料凝聚着他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下转第二版)
在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宋文化的一份提案标题是《关于支持库区大力发展晚熟脐橙的建议》。这一提案是如何形成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从上世纪80年代便从事农技工作的宋文化,足迹踏遍了秭归的山山水水,将秭归脐橙从试验田种到了屈乡的漫山遍野,看到了秭归橙农因集中上市面临滞销时愁苦的双眼。
要畅销,就要创新品种,在“早”和“晚”上下功夫。宋文化与其团队主动扛起了选育柑橘新品种责任。
1998年,早熟品种“九月红”成功培育,1999年又引进了伦晚、红肉等晚熟品种。县柑橘良种繁育中心利用团队科研成果进行苗木繁育,宋文化提交的品种推广提案引起上级部门重视,品改工作迅速推进。
而今,四季鲜橙飘香,已成为屈乡大地独特的风景。
全县1万亩九月红、4万亩伦晚、红肉,让屈乡橙农增收10亿元。
熊家岭村的熊瑞华,从种植普通罗脐,每斤只卖几毛钱,到种植“九月红”,一斤卖到5元左右,“黄金果”带给他年逾13万元的收益。
屈乡大地,生机盎然。秭归县各级政协委员敢作为、勇担当,在金色的土地上,助力全县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奔小康的幸福梦想。(三峡日报 通讯员 周华山 谢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