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提振文化自信精气神

——城市文明“宜昌现象”背后的“宜昌路径”之“铸魂”③

12月10日, “大美宜昌”歌曲专场在市歌舞剧团小剧场举行。 记者 吴延陵 摄

12月10日,《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几个小时后,宜昌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文艺作品展演月活动,拉开“大美宜昌”歌曲专场序幕。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宜昌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举,把优秀文化基因根植社会沃土和群众内心,通过以文化人,提振文化自信精气神。

文化为城市代言

11月26日至12月2日,长江钢琴·2018全国高校钢琴音乐周在宜昌举行,武汉音乐学院、香港高校音乐家代表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华丽登台,分别奏响“长江之韵”“香江琴韵”“致敬经典”“岭南华韵”四台钢琴音乐会。一批知名钢琴艺术家、高校钢琴教育专家和大学生代表,领略到宜昌“中国钢琴之城”的形象魅力。

近年来,宜昌先后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五届中国诗歌节,连续多年举办长江钢琴音乐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办出了“宜昌特色、国家水平、世界影响”。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作为唯一全国性端午文化活动,已在宜昌举办五届,展示了世界端午在中国、中国端午看宜昌的文化自信。

此外,评选三峡大坝、长江钢琴、石牌保卫战等“宜昌十大文化符号”,充分展现宜昌人共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2009年,中国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除此之外,宜昌还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9项,省级名录50项,市级名录109项,县级308项,涉及非遗所有类别。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宜昌的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传承人数在湖北独占鳌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城市,4个县市区(乡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化为市民润心

12月7日晚,新编大型黄梅调音乐剧《花漾年华》在宜昌剧院演出,它再现了“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农民义工”李文英为棉农无私奉献的灿烂人生。走出剧院的人们思绪纷飞:“半个世纪,很长,也很短。因为对于她来说,50年不过是如一日地奔走忙碌;千里平畴,很大,也很小。因为那千亩农田早已被她装进心底,走在脚下……”

近年来,宜昌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加快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兴盛。在湖北率先设立市级艺术节,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创作出《江河恋》《巴土恋歌》《宜昌保卫战》等一批文艺精品力作。连续10届、11件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5件作品荣获全国群星奖,2台舞台剧目获全国文华大奖和特别奖,40多件作品分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大奖,居湖北第一。

文化大餐,滋养着群众的精神世界。全市200多个民间文艺协会、4000多支文艺轻骑兵,打造了端午诗会、琴动宜昌等文化品牌,三峡文化讲坛、戏曲进校园、国韵大戏台等活动润心惠民。

文化为生活添彩

一年前的12月1日,宜昌正式发行文惠卡。申请的市民个人缴纳100元,可享受市级财政补助500元,享有共600元的文化消费金额。一年过去,《驴得水》《悬崖上》《贵妃醉酒》等近百种剧目亮相宜昌,刷文惠卡看大戏成为文化惠民的一道风景。

近年来,我市加快文化惠民步伐,投资百亿元完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30余项,县级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三级以上、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实现全覆盖,成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民阅读指数连续四年居湖北首位,城市阅读IP占有率居全国第8位,入选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

文化为时代立心铸魂,不仅成为宜昌发展的强劲动力,更是普通市民的自觉追求。袁裕校一家四代接力收藏,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家庭博物馆,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传统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三峡日报 记者 肖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