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故事丨刘道明:勤扒苦做真脱贫

刘道明在地里采摘四季豆。 荣飞 摄

今年52岁的刘道明家住兴山县水月寺镇茅草坪村,十多年前他意外受伤,家人又先后病倒。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意外,刘道明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通过搞养殖、种药材,大力发展产业,一个人勤扒苦做扛起家庭重担,并在找到脱贫路子后带动周边村民致富。2018年9月,刘道明被表彰为“全市脱贫示范户”。

近日,记者来到茅草坪村三组,实地探访刘道明一家的变化。

屡遭不幸,家庭因病陷困境

刘道明一家四口人,母亲患有先天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常年需要人照料。2006年,在本地打工的刘道明遭遇意外,导致右腿粉碎性骨折,并失去右手两根手指,成为肢体四级残疾,干重活从此变得非常吃力。

那时,女儿刚出生不到一年,妻子杨凤年既要种田,又要照顾一家老小,实在忙得不可开交。为了维持生计,刘道明在身体勉强康复后,开始学习手艺。出师后,他借钱买来电锯、刨床等工具,在家制作桌椅。“那时候生意好着呢,一年收入得有两万多!”

可好景不长,2009年4月,妻子突然不停地流鼻血,到宜昌一检查竟然是鼻咽癌。那一年,妻子先后六次住院,光医药费就花掉12万多元。“砸锅卖铁也要治好病,不然哪里还有家。”刘道明卖掉刚买不久的新房,又找亲戚朋友凑够七万元,总算把妻子的病情稳住了。

此后,妻子每年都得吃药进行保守治疗。受市场冲击,刘道明的生意也没有原来景气,加上木工劳动强度太大,他的病腿再也坚持不住,最终被迫停产。本来就欠了一屁股债,又失去经济来源,一家人陷入困境。

重整旗鼓,吃苦耐劳谋振兴

“人穷不能穷志气!”2015年12月,刘道明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了解精准扶贫各项产业帮扶政策后,他决定重整旗鼓,通过自己努力摘掉“贫困帽”。

2016年,在村“两委”班子的帮助下,刘道明申请到8万元扶贫小额贷款,种植3.3亩蔬菜,并修建3栋猪栏,办起小型生猪养殖场。“村里扶持了2头母猪,每年还有最多1500元的仔猪补助。”刘道明说,看到政策好,他又买来20头仔猪,并从镇里请来兽医进行技术指导,降低生猪发病率。当年生猪行情好,他的纯收入达到2.2万多元。

初尝甜头的刘道明信心倍增,2017年他买进10头母猪,将养殖规模扩大到50头。搞养殖成了主业,刘道明还找起了别的发展路子。2016年,村里组织贫困户到长阳、宜昌等地考察,刘道明看到当地药材种植效益好,回来后便联系专业合作社,学技术、搞实验,试种了七叶一枝花、黄精和白芨等5亩多药材。

“今年收了五斤多种子,别人每斤出380元我不卖,留着自己种!”9月27日,刘道明捧着刚采下的七叶一枝花种子,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药材生长的势头非常好,这条路子算是走对了。”

因为肯吃苦,刘道明把养猪场和地收拾得井井有条,去年他的产业总收入达到9.9万元,被表彰为全县脱贫示范户。

响应号召,主动搬迁谢党恩

2018年初,镇村干部到刘道明家做宣传,告诉他县里正在推进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他的养猪场因环保原因需要拆迁。大家都以为刘道明不会同意,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同意拆迁。刘道明说:“我是在国家帮扶和支持下走出困境的,现在国家要为我们子孙后代造福,我当然愿意搬。”

说搬就搬,刘道明卖掉母猪,只花了一周时间就将养殖场拆得干干净净。随后,他又选好新址,重新建起6个猪栏。“一个人忙不开,我准备扩建到15个猪栏。”刘道明介绍,目前27头生猪年底就可以出栏。虽然今年规模有所影响,但为了环境一切都值。

刘道明还热心帮助贫困村民发展产业。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贫困户马宗云、余林也发展起了生猪养殖业,丁祥新开始种植黄精、七叶一枝花。

如今,刘道明的产业搞得有声有色,成绩优异的女儿在县城上初中。他表示,明年还准备试养双莲鸡,希望让日子越过越红火。(三峡日报记者 荣飞,通讯员 简娥 杨成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