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元在向茶农介绍冬季的茶园管理经验。图片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
村在“边边上”,路在“悬崖上”,田在“岩皮上”,屋在“吊坎上”——这是革命老苏区长阳都镇湾镇峰岩村深度贫困的“老照片”。红色DNA薪火相传,凝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基因链。该村创新探索出了抓党建促脱贫“四主”(支部主导、党员主事、群众主干、企业主推)模式,2016年在全市重点贫困村中首批脱贫出列。老乡们感叹:“多亏有个好支部。”
支部主导,锻造脱贫攻坚之魂
一个好支部胜过千万投资。年过六旬的老支书张济平坚持把班子建设摆在首位,“在家带头致富,在村为民服务”,村“两委”班子成员年均出勤超过300多天,“严要求、高负荷、全脱产”成“标配”的工作状态。
深化农村党员“一亮三创”(党员亮身份,创党员中心户、创党员文明户、创党员示范户)工作,做实“三个培养”(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党员能人培养成村干部)工程,成为村党支部“拉得出、挺得直、落得实”的重要法宝。
公示党员群像图和联户网络图,党徽戴起来、牌子挂起来,把全村57名党员推到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将全村划成26个片区,各推选1名有能力的党员或村民代表担任管事的“片长”。
村级议事“诸葛亮会”,党员和村民代表坐“一条板凳”;建立村“两委”班子成员“口袋书”,年头年尾分别在群众大会上承诺、述职和测评;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与评优评先硬挂钩……
党员动起来,组织强起来,产业干起来。峰岩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党员示范户+农户”模式,由党员带头,动员群众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入股村级五大合作社,探索出了“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新模式。
党员主事,筑牢脱贫攻坚之基
峰岩村大力推行“党员主事”(主动参与支部谋事,自觉带领群众干事,经常贴近群众说事)制度,组建了党员引领的三支先锋队(产业发展先锋队、公益事业先锋队、精神文明先锋队),群众困难有人管,乡村发展有人抓。
“吃水难”长期困扰峰岩村。村“两委”班子翻遍15平方公里的大山,寻访80多位老人,终于打听到槐树泉天坑有水。这是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幽深天坑,老支书张济平领头成立“找水敢死队”,自己第一个坐进绳子吊着的箩筐,下到80多米的天坑……奋战一周,终于把水抽了上来。
党员王朝元外出考察回来后,带头将自家3亩地改种茶叶,还带动8个贫困户发展100多亩高标准茶园,亩平增收2000元。
刘家老屋12个农户,“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张全远等3名党员和村民代表挨家“磨嘴皮子”,去年评上了“文明屋场”。
村民张长兵说,现在一遇到困难,就有党员来帮忙,感觉很温暖。
群众主干,激发脱贫攻坚之源
“脱贫攻坚,党员干部干,群众一边看,那是搞不拢的,”老支书张济平说。群众会从最初的“请不动”,到现在五六百人“坐不下”。
为维修、扩宽村级公路,上午召集片区党员开会,下午党员分片区开群众会,集资修路款当晚全部收齐,5条公路的扩宽一个星期就搞完了。55岁的村民刘维宣主动带领片区乡亲们修路,左手不慎受伤,包扎后又扛起铁锨继续干。
组建红白理事会、集中安置区管委会等自治组织,村民的精神面貌从“里子”到“面子”质变。公益事业“零补偿”成为全体村民的共同约定。
村民陈家鹏热心公益事业,开着私车免费接送乡亲们开群众会,还自掏腰包给朱家庙安置点添置了全套音响和放映设备。“鸡有笼、猪有圈,不准乱倒垃圾、不准乱堆柴草……”村民以实际行动投身乡村振兴。
企业主推,筑牢脱贫攻坚之基
国网长阳供电公司和峰岩村“结亲”,选派“第一书记”覃玉红驻村专职扶贫,累计投入1200多万元帮助改电网、修水池、建茶园、上光伏电站……
能人带动,产业“造血”。扶持本村能人曹传成立大水泉茶叶专业合作社,签定协议帮扶20个贫困户,统一提供肥料、技术和销售,贫困户每亩增收1000至2000元。眼界向外,村干部从外地“挖”来养殖能人倪晓虎,投资建成了生态“跑跑猪”项目,“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帮带120个贫困户,年终保底分红并提供就业岗位。
羊肚菌项目是村里去年引进的新产业,采用“村社+企业+农户”模式,解决了安置点56个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难题。(三峡日报通讯员 杜强 杨光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