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举正在山头喂羊。记者 荣飞 摄
8月6日中午时分,记者头顶烈日来到兴山县昭君镇黄家堑村二组贫困户朱正举家采访时,他正忙着给羊圈消毒。“这4个青草储存池快完工了,估计初冬就能派上用场。”别看朱正举今年已是32岁的人了,说起话来似乎还有些害羞。
来的路上,驻村干部谈于超就向记者介绍了朱正举家的基本情况。近几年,他哥哥、父母相继患病,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他身上,看着家境每况愈下,在南方打工的他只好回到老家,就近创业。在各级政府和好心人帮助下,他充分利用产业扶贫政策,发展养殖业,很快成了村里的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父兄病重,返乡寻求致富路
朱正举一家四口人,家里仅有两亩薄田,父亲早年间在兴发集团白沙河化工厂打零工,母亲则在家务农,由于经济困难,他和哥哥读完初中就辍学。2007年,朱正举南下深圳,在一家电子厂打工。
不幸的是,就在朱正举待遇有了大幅提升时,哥哥朱正保却突然患上抑郁症。两个月花了一万多元医疗费,虽然病情得以稳定,但从此失去劳动能力。
被这一突然变故所折腾,父亲身体越来越差,最后被诊断患上帕金森氏综合症。因为经济困难,在宜昌治疗一个多月后,父亲只得回到家中休养。
家中两个顶梁柱相继倒下,不仅花光了积蓄,也让朱正举备受打击。随着父亲和哥哥病情的恶化,他只好回到老家创业。但山大人稀、资源匮乏的黄家堑,创业谈何容易。一时间,朱正举愁眉不展。
瞄准时机,就地发展养殖业
2013年,朱正举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单位也开始从产业上为他想办法。
看到村里水清草盛,山羊行情好,朱正举多番合计,决定在自家山上养羊。说干就干,他多方筹措,凑够5万多元本钱,于2014年春季建起三个羊圈。首批引进了60只山羊。
第二年,朱正举的10只小羊卖了近万元,这让他有了信心。于是,决定再建六个羊圈,将规模扩大到200多只。“养羊是个技术活,可不敢有半点含糊。”为了搞好各种疾病防预,朱正举参加了县里举办的新农民培训会,努力学习养殖技术。同时,他又租来25亩土地,种上黑麦草,解决草料不足问题。
“去年出栏了120多只,收入有7万多元。”朱正举告诉记者说,这两年的收入都用来还了债,但只要行情好,手头就会渐渐宽裕起来。
再苦再累,也要撑起这个家
“一个人忙不过来,但硬着头皮也要扛。”今年初,父亲去世,母亲受到刺激,精神也出现异常,这让朱正举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说:“再苦再累,都要撑起这个家!”
割草、清粪、消毒,洗衣、喂药……既要管理180只山羊,又要照顾母亲和哥哥。为了挤出时间,朱正举每天5点多就起床,他把每个时间段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有时候,羊群不听招呼,他这山跑到那山,等把羊群赶回圈里时,已累得筋疲力尽。
“这都不是事儿,羊群过冬才最让人操心。”每到年底,草料储备是个大难题,朱正举稀罕着这些羊,生怕饿着它们。今年,他特意修建了4个青储池,足足可以储藏15吨草料。这样,羊儿们就可以安然过冬了。
如今,母亲和哥哥的病情趋于稳定,养羊的规模也还可以。但这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还没成家,家里的确需要个姑娘“搭把手”。
一提起婚姻大事,朱正举的脸就红了。他告诉记者说:“一定要再加把劲儿,争取早日脱贫又‘脱单’。”(三峡日报记者 荣飞 ,通讯员 刘立虎 尹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