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故事丨王休红:拄着拐杖也要奔富路

王休红正在检查大棚里的香菇。记者 廖全 摄

盛夏时节,万物拔节生长。

大棚里,他拖着行动不便的腿脚、佝偻着背,辛苦劳作。一深一浅两行脚印在他身后静静延伸,汗珠不时滴入大棚松软的土壤里。他就是王休红,一个身体残疾却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越战越勇,创富求发展并已成功脱贫的勇敢斗士。

王休红家住远安县河口乡河口村三组,因为一出生就缺失左腿,他从小就患有肢体一级残疾。然而,独立要强的王休红并没有被现实的困难压倒,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王休红比常人更努力地生活着。

身世贫苦,磨就坚强品质

王休红兄弟姊妹三人,他是家里的长子。童年时,面对同龄人异样的目光和疏远,王休红也曾自卑、绝望,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我曾经冲母亲大吼,问她为什么要生出我这样的孩子。”母亲闻言潸然泪下,却坚持安慰、鼓励王休红“一定要去学校读书,你要尽力跟正常人一样。”

在母亲的鼓励下,王休红每天都坚持去学校读书,也因此渐渐与运动结缘。从小就渴望跑跳的他,有一次在县运动会上拿了第一名。“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开始坚持锻炼身体。”王休红说。1999年,恰逢远安县残联招募运动员,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经过集训和筛选,王休红顺利成为一名运动员。“当时很拼命,很想赢。”凭着这股倔强的韧劲和专注的努力,训练两个月后,王休红在湖北省第十届运动会上,获得残疾人组男子跳远、男子标枪第三名。

“有痛、有泪、有骄傲、有遗憾,但我尽力去做了。”多年以后的今天,他早已从运动队退役,但他自强不息的精神并没有随运动生涯的结束而褪去色彩。

愈挫愈勇,开启致富之门

看到家中父母日渐衰老,妻子身单力薄,王休红满是心疼,2004年,王休红毅然退役回到家中,扛起家庭的责任。尽管干不了重活,但他一心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十多年前,见别人种黄精效益好,王休红也跟着种。但由于播种、施肥、除草、收割都得请人,一季下来除去人工费和种植成本,利润所剩无几。后来,王休红又卖起了土特产、承包鱼塘养鱼……依然没能摆脱贫困。

“我要证明自己跟正常人一样,虽然天生的缺陷我无法改变,但后天的幸福是有决心去创造的。”王休红从没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6年秋,河口欧村富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王休红办理了5000元的产业扶持发展基金,帮助他发展香菇产业。种植香菇需要大量的木材,为了节约成本,王休红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自家山林砍柴,拐杖一连压断了好几根。香菇行情不好的时候,他每天骑三轮车跑几十公里路,四处对比收货方的价格,只为了每斤食用菌能多卖一两毛钱。

“2017年,我种了7000袋香菇赚了8000元,养了50只鸡赚了500元。”虽然历经艰辛,但终于尝到了甜头。8月2日,王休红笑着跟记者细细数道:“今年,在政府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帮扶下,我种了8000袋香菇,养了100多只鸡,还喂了2头猪,种了4亩水田……”

天道酬勤,好日子还在后头

“我每天6点起床,先去水田里转一转,割些猪草回来,喂完猪和鸡,再去喂鱼。感谢政府,帮我减轻了家庭重担,天生的缺陷我无法选择,但是我必须不服输、不倚老卖老,拄着拐杖也要走出一条脱贫路。”王休红质朴的笑容里看不到一丝对命运不公的抱怨,脱贫的勇气和决心却溢于言表。

今年夏天,王休红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武昌理工学院,可昂贵的学费,成了王休红最大的心头事。在学校老师和社会各界的多方帮助下,儿子学费终于有了着落。他告诫儿子:“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懂得感恩,等学业有成时,回馈社会,回报家乡。”

王休红始终怀着感恩的心,在脱贫致富路上奔跑着,愈挫愈勇,他乐呵呵地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三峡日报记者 廖全,通讯员 黄魁 赵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