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盈枝星光耀——宜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文艺精品培育篇

绚烂的舞台灯光、极具特色的民俗、原生态的歌舞、热情奔放的表演……今年端午节前夕,秭归民俗歌舞剧《大端午》亮相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将秭归端午习俗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端午》是秭归近年来打造的文艺精品力作,为2018年“湖北省优秀剧目北京行”活动的剧目之一。2014年被列入国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2016年代表中国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中加文化交流年”活动。

《大端午》只是宜昌培育文艺精品的一个缩影。自创建以来,我市每年投入500万元扶持全市文艺精品生产,定期开展“三峡文艺明星奖”“屈原文艺创作奖”“宜昌文华奖”“宜昌群星奖”评选,选拔培养优秀的文艺人才队伍。三年来,宜昌获得省级以上文艺奖项达200余件,我市已有《巴土恋歌》《江河恋》等10件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美酒喷喷香》《敲起琴鼓劲逮逮》等15件作品获全国群星奖。

立足本土,创作有了灵气;根植群众,创作深入人心。远古峡江,巴风楚韵。宜昌因地制宜,从“土、山、峡、小”的特色出发,紧紧抓住巴楚文化、三峡文化和民间文化,突出三峡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出“宜昌特色”的文化精品。

我市首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土里巴人》已经成为土家族的代表作;获得文化部“群星奖”的《长阳巴山舞》和《五峰板凳龙》,体现了“山”的特色;《家在三峡》《三峡移民第一村》《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讴歌了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壮举;少儿歌曲《雀尕飞》、儿童童话广播剧《中华鲟历险记》《长江我的家》等一批作品获得全省、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推陈出新,赋予作品时代特色。我市文艺精品创作注重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相结合,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强烈的时代气息在作品中水乳相融,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歌曲《巴土恋歌》突破土家族传统音乐的一贯调式,增强了民族音乐的流行元素。京剧交响剧诗《明月千里》以王昭君为主创题材,融合了传统京剧、现代交响乐、舞蹈、合唱等表演形式。

“以繁荣出精品、以精品带繁荣”。多彩的群众文化为精品生产提供丰富的素材,优秀的文艺精品让群众文化更具生命力。自2014年以来,全市有11支专业艺术院团、1000多支业余文艺团队排演60场近400个文艺节目,21台原创剧目参评“宜昌文华奖”;380多件音乐、舞蹈、摄影、戏曲、美术等作品角逐“群星奖”。全市涌现了大批文化中心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故事村”“谜语村”“版画村”等,农村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蓬勃开展。(三峡日报 记者 杨春艳 见习记者 杨子 通讯员 王风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