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要在新家园扎下根,致富是关键。
作为坝区库首第一村,许家冲村面临着“人平没有三分地”的窘境,更承担着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带领群众致富不能走寻常路。
一方面,让一部分有能力、有意愿的村民走出去。全村有362名村民在外务工,部分有电焊、混凝土建筑技术的村民还走出了国门。另一方面,让留下来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逐步致富。
“党支部摸索了十几年,总结出一条秘诀——扶两头带中间。”村党支部书记望作战说,这其中更关键的是培养、扶持致富带头人,让大家保持勤劳阳光的移民心态。
告别“等靠要”
让低保户变致富能手
“有两户是要送猪仔的,记得提醒他们带上仔食和猪栏消毒液。”5月21日,一辆小货车停在许家冲村双狮岭茶叶合作社院内,合作社顾问李文洪再三叮嘱理事长望运平猪仔装车的一些细节。
今年,双狮岭茶叶合作社结对帮扶省级贫困村古村坪村。李文洪、望运平达成一致——“一户一个帮扶办法,能扶产业的就不给现金”。
致富带头人望运平(右)给茶农送茶叶专用肥。三峡日报通讯员 望华鑫 摄
时光回到15年前,李文洪与望运平,一个是村党支部书记,一个是村民。二人对话的氛围远不似今天这般轻松,很多时候甚至剑拔弩张。
“凭什么取消我的低保?”2003年,镇民政部门了解到望运平在三峡茶城有个小门面,取消了他的低保。望运平一气之下带着棉被“住到”了村委会,与李文洪“对峙”。
原来,望运平一家六口全靠低保生活。“虽然也觉得吃低保不光荣,想去做点生意,但总摆脱不了对政策的依赖。就像一个腿伤快康复的人依然离不开拐杖。”望运平说,帮他拿掉“拐杖”的正是李文洪。
李文洪先是建议他创业开茶厂,又借给他6000元作茶厂起步资金,随后还帮他找到合适的生产车间。茶厂运转正常了,李文洪依然三天两头往茶厂里跑。
“我就是甩3000元钱在基地里,1个月后也没人捡。”2013年6月,望运平半开玩笑地道出了他创业的艰辛——路不通,茶农不愿意去。茶采了,也难运下山。
李文洪没有把这话当成玩笑,立马带领村两委班子前往位于林家溪村的茶叶基地。崎岖的山间小道上,碎石遍布,杂草丛生,一行人用了一个半小时才爬上山,映入眼帘的是山顶200多亩秀美茶园。返程时,望运平摘了几袋野生猕猴桃给大家,结果大家背下山时因为太累都扔掉了。觉得可惜的望运平只好找一条扁担把猕猴桃挑下山。
“看着望运平挑猕猴桃的背影,我们都很心酸。”村委会委员韩庆云说,回去后,班子很快达成一致,尽快修通茶园路。村党支部一班人多次前往林家溪村协调,2016年,茶园路修通了。2018年,新书记望作战继续与林家溪村协调,力争尽早硬化茶园路。
“低保户都创了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使力搞?”望运平的事迹感染了一批人。原先的上访户黎开榜、向菊英不再扯皮,一个当上了村民代表,一个开起了美容店。
呵护“小火苗”
让个体户变创业明星
在村加油站旁临时搭起的一个铁皮窝棚下,一位30多岁的小伙子顶着寒风敲敲打打,地上是各式铁皮零部件。
“这个年轻人,不打牌、不喝酒,在寒冬忙活计,说不定是个好苗子。”6月1日,回想起10年前在村加油站看到的一幕,李文洪依然津津乐道。
小伙子名叫李智强,2008年回到许家冲村,想开一个节能炉具加工作坊。“要搞就搞大,小打小闹有什么意思。”李智强回忆,当时,李文洪冲他走过来,了解情况后,建议他扩大规模、正规办厂。
最大的问题是厂房。在闲置厂房里过度了一段时间后,2012年6月18日,村党支部建议李智强对一处改制企业留下的2000平米场坝和办公楼进行改造,作为企业的新办公用房。为了不耽误企业发展,村党支部全体出动,1个月就清空了办公楼。
现在楚旺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已经成为面向农村市场,规模化生产节能炉具的本土企业,年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安置村民就业100余人。旺季技术工一个月可以拿1万多元。
另一把越烧越旺的“小火苗”起源于一次约定。许家冲村二组一处裸露的边坡一直是村民们的心病,只要下暴雨,泥浆就会顺着边坡流到村民的家中,当时村集体资金有限,没能从根本上治理好。
“你们搞不好,交给我来搞。三年后,还你们一个小园林,但收益要归我。”2012年3月,村民韩永红兴冲冲地跑到村委会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几天前下大雨,他家门口又积满了泥。
韩永红回忆,当时村里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还听了他的植树计划,最后决定将边坡交给他来治。
“韩永红本来就是一个能人,之前做过电焊、仿古门窗,有能力,既然他有这个信心,村里应该支持。”村党支部书记望作战回忆,山坡治理交给韩永红后,支部安排专人为他提供边坡生态治理技术、苗木栽培技术、购苗信息等。
韩永红先后投入20万元整治边坡、购买树苗。韩永红说,不能对不起党支部的信任,环境搞好了大家都受益。
如今,这一方荒坡已植满了各种植物、花草,暴雨再没带下泥浆。坡上的小园林被他视作珍宝,更成为周围5家农家乐吸引游客的“后花园”。
拥抱新时代
让“管家婆”变手绣匠人
5月27日下午2时许,许家冲村移民就业培训基地外的公路边,宜昌沁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公司手工匠人、50岁的望西珍,招呼来五六名和她年龄相仿的姐妹,一齐从货车上下布料。
布料包又重又大。望西珍爬上车,手脚并用,用身体抵着布料包使劲往车厢边挤,几个姐妹立马上来接住,一齐将布料包拽下车。然后,一群人又像蚂蚁一样推着布料包缓慢而艰难地往基地里挪。
43岁的公司总经理谢蓉正在处理网商平台上的订单。按照现在的人工生产进度,要到7月份才能消化完上半年的订单。
随着许家冲村的名头越来越响,公司旗下“三峡·艾”刺绣工艺品受到市场追捧。有人建议谢蓉引进几条机械化全自动生产线,将订单尽快消化,提档升级。
“我不会引进任何生产线。”谢蓉明确回应。她从2012年开始创业,瞄准当地传统技艺“牵花绣”,将传统手工艺发展壮大。
一开始,由于产品知名度不高,销量一直不稳定。谢蓉前期投入的20多万元几乎全部亏损。
“新时代就要有新时代的办法,我们虽然是手工制作,但可以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听了当时的村支书李文洪的建议,谢蓉尝试在电商平台上销售手工艺品,同时积极开拓线下市场。
“只要是文化、旅游方面的博览会、会展,村里都会支持我们走出去学习、亮相。”谢蓉回忆,2015年在上海参展,他们的绣品大受欢迎,高端产品中华鲟布偶也打开了销路。
如今,公司已培训移民300多人,解决了一批中老年妇女的就业问题,每人每年可增收数千元至万余元。“前段时间,村党支部提出了发展民宿旅游产业的计划,我们也准备积极参加。”谢蓉说,只有不断奋斗,带领更多人就业致富,才能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对许家冲村的深切关怀。
【编后语】
移民要稳定,致富是关键。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致富点子怎样落地,产业发展怎样破题?典型引路依然是个好办法。许家冲村党支部一班人无疑深谙此道。文内介绍的这一个个鲜活的典型,自身基础不一样,政策水平不一样,创富的路径也不一样,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支部的引导和帮助下,在本行当里干出了名堂,收获了成功,不仅自己致富了,更带富了一方乡亲。乡村振兴,需要一批开拓者引领带动,来实现“万紫千红满园春”。(三峡日报 记者 曹阳 王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