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冲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纪实之一:坝头库首党旗红

图为谢蓉正在为培训班的学员传授刺绣技能。

“习总书记来我村,不负重托振乡村,党章党规是根本,明示党员亮身份……”6月25日,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村委会办事大厅内,支部党员们正用渔鼓调演唱新鲜出炉的“2018年许家冲村党员公约征集版”。

中央候补委员、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率领的河南兰考县考察团一行21人正边听边记,详细询问许家冲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点滴。

自4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到许家冲村实地察看三峡移民新村建设和生产生活情况以来,已经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个考察团16000余人前来“取经”。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如今闻名全国的村子,系2005年由原许家冲、西湾、覃家沱三村合并而成,曾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扯皮村”。

是什么力量让这个移民新村脱胎换骨、浴火重生,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村?5月以来,记者数度走进许家冲,努力探寻其背后的演变轨迹。

过去打掉牙,如今让田种

——是支部领着我们共画同心圆

三个小村山田相连,历史上就有一些矛盾纠纷。许家冲村上一任党支部书记李文洪曾是原西湾村党支部书记,5月25日,讲起他多年前调解的一起纠纷,记忆依然深刻:“还没等我张嘴说话,一块石头就冲我拍来,一阵疼痛,金星直冒,嘴里血流不止,用手一摸,才意识到少了三颗牙……”

那一年,原西湾村21名移民的居民点场平施工时,挖机不慎挖倒的一棵树压在了原许家冲村村民屈克新的田里,引发了两拨村民的矛盾。正路过此地的李文洪上前调解。情绪激动的屈克新抡起一块石头迎面就砸了过来。

“缝了二十几针,一个月进食都靠吸管。”李文洪没有追究屈克新任何责任,连6000多元的医药费也没要一分。

血和泪换来的是尊重。2005年,原许家冲村、西湾村、覃家沱村合并,李文洪当选新许家冲村首任党组织书记。

“原许家冲村的居民,给我这个‘外来’书记抬桩是件不容易的事,要珍惜大家的信任。”

李文洪说,1400多名村民中有坝区移民、库区移民、企业占地移民、高压电线走廊移民四类移民,政策各不一样。画好四类移民最大同心圆,光靠“忍”不够,还得主动服务。

村民黎开榜是坝区移民,大儿子4岁时遭遇车祸,家庭受到重创。因为帮扶政策和期望有落差,他经常带着棉被“住在”村委会反映问题。村民称他为“榜爷”。

儿子读高中时,黎开榜又因助学项目没申请下来,找学校“扯皮”。村党支部了解情况后,几次派人到学校做工作,避免了冲突,儿子也从另外的渠道获得了助学金。

“反映问题方式比较激烈的群众,往往都有特殊困难。”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望作战说,只要我们换位思考,尽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村民最终会转变的。

如今,黎开榜的儿子已从武汉大学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他本人不仅告别了“榜爷”称号,还当上了村民代表。

针对21个后靠分散建房户得不到场平补助的问题,村党支部与建房户反复沟通,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对建房户给予完善基础设施的项目补助,化解了一起持续10多年的上访积案。

针对135名因企业征地安置暂无着落的移民,村党支部按照“复垦一批农田,发展一批产业,安置一批移民”的思路,采取引进企业、扶持创业、扩大就业等措施妥善安置。

对于长期上访的重点户,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从源头解决问题,逐一化解他们的“心结”……

如今,原先三个村的四类移民已不分彼此。

原西湾村村民的农田全部被淹,另外两个村的村民主动腾出零碎田供他们种小菜。67岁的库区移民尤大秀从西湾搬到许家冲后,原许家冲村民谭必珍、谢大金先后让出一部分田给她种。

“不管你是哪里的移民,来到许家冲就是一家人。”像这样后靠移民给库区搬迁移民主动让地的农户有近20个。

望作战说,近五年来,村里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刑事案件,没有出现过一起群体性事件或集体上访事件,民事小纠纷由过去的每年二三十起直降到现在的每年二三起。

当年低保户,今日成明星

——是支部领着我们多元致富

“十几年前,支部带着油、米去看望贫困户,结果村民坐在凳子上屁股都不抬,还要我们给他拿到楼上去。”村党支部委员朱崇军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送米送油解决不了问题,帮助移民克服“等、靠、要”心理,靠双手勤劳致富,才是根本。

面对许家冲村“人平没有三分地”的现状,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整治废弃厂房,发展绿色产业。引进了全国农业龙头企业萧氏茶叶集团和省级龙头企业龙峡茶业集团,组建了许家冲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起了“穴盘育苗”联动大棚、茶博园、游客接待中心,做大做优传统茶产业,提高附加值,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村民望运平原先一家六口全部靠低保生活。2003年,镇民政部门了解到他在夷陵区三峡茶城有一处茶叶销售门面,取消了他的低保资格。他一气之下召集人堵在村委会,拍桌子,踢板凳。

“他们等我发泄完了再给我讲道理。”望运平回忆,老支书李文洪劝他,“吃低保不能算光荣的事,你不是有茶叶门面吗,也懂茶,为什么不能办个加工厂。”

“没钱没地方,怎么办厂?”望运平左思右想,还是底气不足。一周后,李文洪再次上门,借给他6000元钱。

采访中,望运平对记者说:“一想到之前在村委会闹,现在都很羞愧。”2007年,他开始创业开办茶叶加工作坊,2009年村党支部清空老村委会办公房,支持他创办双狮岭茶叶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带动300余名移民就业,年加工茶叶150万斤。

低保户成了创业明星。村党支部用身边典型引领更多人走上创业之路。青年党员谢蓉创办了宜昌沁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当地30多名妇女在家就业,每年季节性安置就业100多人。

还有部分村民有意“走出去”,村党支部建起了移民就业培训基地,将老师请到家门口,举办茶叶种植、园林绿化、电焊氧焊、农家乐、牵花秀、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20多期,培训移民800多人次,所有参训人员都获得了执业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目前,全村362名村民在外务工,部分有电焊、混凝土建筑技术的村民还走出了国门。

去年,许家冲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余元。

天天广场舞,狠刹人情风

——是支部领着我们移风易俗

每天下午七点半,充满律动感的音乐都会在村委会前的文化广场响起。

每每此时,77岁的谭昌兰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和村民们汇聚广场跳舞,直到大汗淋漓、浑身松快了才满意而归。

放在几年前,在公共场所“扭腰弄肢”,对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谭昌兰来说,绝对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

六年前,村里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养村民健康志趣,将门前广场修葺一新,买来专业音响设备,召集大伙儿跳广场舞。可当村干部到家中做说客时,谭昌兰吓得直摆手:“我这个年纪跳舞,只怕别个要说是老‘策巴子’!”

“让群众融入集体生活,关键是要转变他们的老思想老观念,建立新的文化认同。”村委会将他们一车拖到夷陵广场:“跳舞不是丑事,城区的老爹爹老婆婆天天跳,健康又长寿。”

从没学过跳舞的村干部朱崇军把袖子一卷,站在了队伍前,笨拙生硬的动作逗得村民直笑。

一笑一闹间,“泥腿子”们终于迈开舞步。渐渐地,聚集在广场上的男女老少越来越多,舞姿越来越自信大方。“饿着肚子来跳舞,打着电筒栽红薯”在村里被传为美谈。就连昔日扭扭捏捏的谭昌兰,也因为记性好、跳得稳,站到队伍第一排,当起了“领跳”。

在村党支部引导下,地花鼓、舞龙舞狮、门球、猜灯谜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流行起来,花鼓队、龙狮队、门球队组建起来,许家冲形成了“逢节日必有活动”的良好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强健了村民体魄,也对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支部的号召力、群众的向心力显著增强。

“每天利用跳舞前几分钟宣讲政策或传达精神,村民来得最齐,最听得进,比开会还管用。”村党支部委员朱崇军笑道。

曾几何时,许家冲村也人情风盛行。为了狠刹攀比风,村支部村委会在2010年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通过村规民约,只能操办儿女婚嫁、家人去世和70岁生日宴三类酒席,且限定标准,红事每桌不超过200元、白事不超过150元。

符合条件的村民,可向红白理事会申请,利用村文体活动中心,集中办理。村干部分别担起“红倌”“知客”等角色,全程义务做好后勤服务。一场宴席下来,可为村民节省2万元。

“移风易俗我先行,大操大办带头禁。”如今,许家冲村党员就着渔鼓调将“党员公约”唱进了群众心里,垃圾不乱倒,电池不乱丢,在全镇率先禁鞭,就连买洗衣粉,也注意购买无磷环保的……和谐文明的乡风已成为坝头库首第一村的闪亮标签。(三峡日报 记者 曹阳 王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