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年收入从0到10万元以上 一张成绩单背后的脱贫密码

昔日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如今年收入将超过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也从贫困线以下达到5187元……4月24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茶园村村支书曾令桂,向记者亮出了茶园村3年扶贫帮困成绩单。

夯基础兴产业,村民得实惠。更让人欣喜的是,村里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邻里矛盾也少了,村风更加文明。

扶贫队带来脱贫希望

长阳榔坪镇茶园村平均海拔1350米,海拔跨度500米到1850米,地理环境极为恶劣,村民形象地将其描述为“上山撞鼻子,下山撇腿子”。该村因茶得名,经济发展却十分困难,是省定重点贫困村、市级贫困村。目前全村在册贫困户303户838人,贫困发生率27%。

“茶园村国土面积相当于一个西陵区,山大人稀,从前,村民交通、饮水都是大问题,哪里有什么产业,大部分农户只能靠山沟沟里的几亩薄田过日子。”回忆过往,曾令桂话里透着酸楚和无奈。

2015年8月, 宜昌长江大桥总公司和市民宗局、市政务服务中心共同组成的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茶园村,村民们一下子有了希望。

基础差就得夯实基础。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多次进村入户走访调研,很快明确了工作方向:一边改善基础设施,一边帮助村里研究拟定了“3加2”的产业发展模式,近期以蔬菜、养殖和药材为主导,远期形成旅游和风电产业。

思想通则万事通。从2015年9月起,驻村扶贫工作队突出目标导向,制定《长阳自治县榔坪镇茶园村2015-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制度、规划,开足马力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这里修建了光伏发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那里以前是泥泞路,扶贫工作队来了才硬化的;那片地原先种庄稼颗粒无收,扶贫工作队进行了平整和土壤改良,种蔬菜产量提高了……”采访路上,宜昌长江大桥总公司扶贫队员皮科烽一个劲地向记者介绍着村里的变化。

在皮科烽看来,扶贫工作队不仅帮助村里解决了基础设施落后的“瓶颈”,还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两年来,大家的感受是村里天天都在发展,每天都有变化。”

兴产业让贫困户受益

基础好了,产业发展的路子一下子也宽了。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如今,茶园村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药用木瓜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全村养殖规模也逐年增大。

五组贫困户秦尚锦说,在宜昌长江大桥总公司的帮助下,这几年孩子们的学费他没发过愁,今年他又喂了20头生猪,希望这次能把“贫困户”的帽子甩了。

七组农户梅玉秀家里喂养土鸡,宜昌长江大桥总公司职工纷纷自费找她订购,光这一项每年就达到1万元以上,她乐呵呵地说:“这两年,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和秦尚锦们一样,茶园村共有55户贫困户每年都会收到大桥公司至少1000元产业发展资金、肥料和其他生产资料。

考虑到山大人稀,路网不发达,村民们贩卖蔬菜有困难,宜昌长江大桥总公司还出资50万元帮助茶园村在该村青垭新建了一处农产品交易市场。

皮科烽告诉记者,该交易市场可辐射2500亩蔬菜园,预计每年可收购各类品种蔬菜约108万斤,在让农民增收的同时,可为村集体带来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该交易市场将于近期投入使用。

扶贫扶智让村民共享实惠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

近年来,为帮助茶园村委武装思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宜昌长江大桥总公司给茶园村村委会先后赠送了《党章》、《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辅导材料》等书籍近500册,公司多个党支部主动到茶园村结对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从精神上做好支援。

“造血”更胜“输血”。两年多来,扶贫工作队多次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扶贫知识+农业技术+畜牧养殖+技能知识”培训,引导党员农户更好地开展生产活动。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茶园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也已启动,还有了群众服务中心。村民们兴奋地对记者说:“以后我们和城里人一样,也可以跳广场舞,搞文体活动了!”(三峡商报 记者 裴姝婧 通讯员 邹大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