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至喜长江大桥通车后,与夷陵长江大桥形成中心城区江北、江南交通“内循环”,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驱车行驶,高架桥和地下通道破解堵点,畅通的出行让市民满心舒畅;骑行在滨江绿道,漫步在运河公园,流水潺潺伴随鸟语花香;居住在园林小区,时刻感受山水之城的魅力光影……便捷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让市民获得感倍增。
2017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密集调研、系统谋划、高位推动下,我市按照建成一批、推进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城市道路建设思路,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突出绿色、低碳、环保、智能,以工匠精神打通大动脉,疏通微循环,有效破解市民出行拥堵这一现实问题。
在宜昌城区的版图上,在建项目在稳步中循序推进,前期项目在常态中寻求突破,综合服务在创新中提档升级,智慧交通建设初见成效,梯次有节地加快构建着“轨道交通+快速路网+快速公交+慢行系统+静态交通”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基本形成了“快慢结合、动静相宜、公共交通与小汽车竞争发展”的可持续交通发展格局。
如今,纵横交错、环网相联的立体道路交通体系跃然崛起于新时代的宜昌版图,人畅其行,车畅其道,货畅其流。
图:宜昌市加快城市快速路网建设,让城市出行快起来。
打通大动脉
让城市出行“快”起来
让城市出行快起来,离不开“大动脉”的畅达。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应急与谋远结合、地下与地上并举、规划建设管理并重、陆运水运空运相融的原则,全力做好城区交通拥堵点治理工作,为民打造一条畅通之路。
加快在建市政道路建设,着力打通大动脉。我市综合施策,加快在建项目拆迁和施工进度,打通城建项目“最后一公里”,促进区域道路互联互通、成环成网和已建成道路发挥通行作用,有效减少或缩短因道路建设带来的交通拥堵“阵痛期”。加快伍家岗长江大桥、西陵二路、夷桥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点军大道二期、花溪路伍家岗大桥至柏临河段、峡州大道二期、江城大道二期、夷陵区“三路一匝”等项目建设,推动快速路网实现内外环基本闭合、中环形成骨架。
畅行宜昌,城市快速路网功不可没。截至2017年底,城市快速路建成65公里,主次干道建成275公里。作为城市快速路大家族中的一员,至喜长江大桥、点军大道、峡州大道在“内中外三级”快速环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一系列大手笔的交通线路相继开工和竣工,宜昌城市交通网络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也方便了市民出行。如今,宜昌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4座长江大桥为主通道的“内中外三级”快速环网。
城内实现了交通大循环,进出城车辆如何畅行无阻?宜昌市谋定而后动。去年初,点军至长阳龙舟坪的宜长快速通道开建,快速路全长29.7公里,设计时速60公里,建好后,从城区20多分钟可到长阳。这是中心城区主要通道之一,按照计划,伍龙一级公路18.2公里、宜黄一级公路8.2公里计划2018年完工;港窑路延伸段(桔乡路——宜巴高速)、花溪路延伸段(峡州大道——宜巴高速)和江城大道延伸段(夷桥路——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的开通,将打开宜昌市各地通往城区的发展之道。
图:改造后的胜利三路铁路道口,成了市民眼中的“连心路”和“幸福路”。
疏通肠梗阻
让区域交通“活”起来
“以前每天早晚高峰期,解放路市一医院路段十分拥堵,这条断头路已成我的心头痛。”市民陆先生告诉记者。解放路延伸段建成完工后,道路从云集路延伸至湖堤路,让陆先生回家之路更顺畅了。
打通断头路,疏通肠梗阻。畅通工程实施以来,宜昌拟定了32条“断头路”“瓶颈路”任务清单,发挥部门综合职能和专业技术优势,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因地施策、多措并举,实施一路一策。
目前,西陵二路、夜明珠路、桔乡路、中南路、沿江大道延伸段等建设步伐加快,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在老城区项目施工时注重科学作业,利用道路人行道开辟车行道空间,最大程度减少在建工程施工期间对道路通行的影响,避免产生新的堵点。
5米宽、车辆单行,北山坡胜利三路铁路交叉道口是市委市政府问诊的“痛点”,平峰每小时车辆通行量约3300台次,高峰时期达4000台次,加上行人穿行其间,通行效率极低,隐患较大,经常出现“前面车辆排成山,后面不停按喇叭”,沿线居民叫苦不迭。
“胜利三路铁路道口改造技术难度不大,工程量也较小,主要难点在于铁路部门的审批手续。”市城建项目管理中心主任戴大荣说,为有效回应群众的需求,市住建委会同发改委多次赴武汉与铁路局汇报沟通,争取支持,实行“特事特办”,取得了胜利三路铁路道口平交拓宽的批复。由于铁路部门专业多、分工细,在项目开工前,需获得武汉铁路局工务处、建设处、荆门桥工段、武汉通信段、襄阳电务段等12个机构的审批手续。为尽快完成审批,尽早开工建设,市住建委主动要求先行接管道口的维护管理工作。派专人专职负责相关手续,先后与铁路局荆门桥工段、宜昌车务段、襄阳电务段、武汉通信段等部门签订了代维协议,顺利取得了道口拓宽批复。
项目正式开工后,市住建委负责人每天现场办公一次,要求专班24小时一线跟踪蹲守,督促施工单位24小时连续作业,严格按计划“日清日结”。
历经25天日夜奋战、抢晴战雨,这个拥堵近20年的“硬骨头”终于被啃下,让居民诟病的“喇叭路”成了百姓眼中的“连心路”和“幸福路”。铁路平交道口改造从谋划、审批、设计、招标到组织实施、竣工验收,宜昌仅耗时6个月,刷新了同类工程的建设速度。
随着胜利三路与夷陵大道交叉口改造、体育场路与绿萝路交叉口改造、发展大道与城东大道交叉口改造等畅通工程相继完工,“窄马路、密路网”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从规划照进现实,宜昌城区交通出行效率、出行安全大幅提升。
“车畅其道、货畅其流、人畅其行”的交通出行景象,正在迅速形成。
图:夷陵大道妇幼保健路段的港湾式公交站台,成为每天480趟次公交车停靠的港湾。
慢行交通系统
让城市出行“绿”起来
从人流密集的五一广场到城区旅游广场没有直达公交,要抵达目的地,需在终点站再步行500米距离。比起自驾或搭乘的士,常走这段路的市民张仕辉有新的选择:先坐公汽到古佛寺,再骑一辆共享自行车,“接力”完成余下路程。
“遇到上下班或节假日交通高峰期,这样走比开车要快。”张仕辉说,慢行其实并不“慢”。
绿色出行,观念引领是根本,环境优化是保障。宜昌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探索打造城市绿道网格,让一条条延伸的绿道方便人们低碳绿色出行。踏着共享自行车,从至喜长江大桥位于江北的桥基处出发,沿砖红色自行车专用道沿江而下,一路上风光旖旎,绿树葱茏。滨江公园、镇江阁、夷陵长江大桥……与这些满载城市记忆的风景共同收纳眼底的,还有远处如黛的山峦,近处游人的笑靥。
如今,这样美好的体验,正在随着城市绿道的进一步建设、补充和完善,影响着越来越多市民的出行方式。
为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群体行路难等问题,宜昌在老城区道路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中,增设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形成连接通畅的微循环系统。其中,长13公里的滨江绿道一期工程作为城区第一条以自行车为主体的专用道,在引导市民优先利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绿道不仅是城市颜值所在,更是市民提升生活品质所求,城市绿色发展所需。”据介绍,宜昌市已建成包括BRT一号线沿线22.8公里、运河沿线10.3公里、滨江绿道8公里在内的中心城区绿道13条,总长度108公里。预计到2018年,宜昌市将实现市域绿道全覆盖。
图:8个匝道分流交通,实现“四通八达”。
建设智慧交通
让城市交通“畅”起来
市畅通办还联合交警、城管、建投集团等部门进一步建设智慧交通,创新交通管理。在老城区率先开展智慧停车、智慧诱导、智慧管理等试点,调整部分片区车道划分,完善改造信息控制系统,充分挖掘路网运行效率。
城区道路停车泊位共约2800个,已完成施划791个。新增数字化停车泊位2500个,完成停车泊位施划3818个,城区19处108个诱导屏建设,6处已经投入使用;开启城区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自行车停靠点设置、“僵尸车清理”和道路交通视线优化工程完成;通过优化片区路网交通组织和单向交通微循环,调整车道划分、重新分配路权,优化交叉口交通组织、禁止部分转向,完善改造信息控制系统,分车道放行,交叉口进口道可变车道等措施加强交通管理,充分挖掘城区交通的运行效率。
“交通指挥员可以根据不同时段交通流量变化,实行信号控制动态调控,道路通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市住建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智慧交通让城市交通更通畅。
“城市建设是精细活,需要下足‘绣花’功夫,精心精细精致,落细落小落实,提升城市品质。”市住建委负责人表示,畅通工程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推进,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治理永远在路上。
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务实重行,“打通大动脉疏通微循环”正加速推进——
加快伍家岗长江大桥建设,确保西陵二路10月份全线建成通车;夷桥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点军大道二期、花溪路伍家岗大桥至柏临河段年内建成通车;加快峡州大道二期、江城大道二期、夷陵区“三路一匝”等建设;实施朝阳路等维修改造、城东大道东山花园人行天桥等人行过街设施、胜利三路下行等公交车站台港湾式改造、东山大道江海路等部分道路交叉口拓宽、江山多娇小区周边交通微循环改造等微改项目。
“道路越来越宽阔、通畅、洁美,市民们一脚一脚欢踏着诗意的音符,一步一步丈量着幸福的长度。”城市路畅群众心更畅,宜昌蹄疾步稳,正以生动的实践践行着对百姓的民生承诺。(三峡日报通讯员 住建宣,记者 周寒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