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丨健全体系提高质效:宜昌农业转型升级综述

2016年以来,全市以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为目标,牢固树立强烈的短板意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了特色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685.65亿元,同比增长4%;农业增加值达到409.83亿元,同比增长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57元,同比增长8.21%。

综合基础稳固夯实

全市坚持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耕地质量的改善提升作为补短板的首要任务,整合各类资金,全域统筹,高位推动,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去年全市新增标准果园10.18万亩;新增标准茶园4.01万亩;新建(改造)城郊蔬菜基地5000亩,累计5.8万亩,其中新建钢架大棚设施面积890亩,累计8031亩。

新建、改造末级渠系496公里,新建、整治堰塘874处,建设抗旱水池2309口,新增、改善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6.82万亩。大力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玛瑙河流域、清江流域“河长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0平方公里。

特色产业质效提升

全市充分发挥特色农业优势,紧盯市场消费需求,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促进了农业生产链延伸和功能拓展。

全市重点实施了柑橘产业“七园三改六推”工程,将建成37个高品质省力化栽培示范园,示范面积5.6万亩,带动全市20.98万亩柑橘园的改造升级。实施茶产业绿色发展一号工程,出台了《关于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茶叶强市的意见》,高规格召开了全市茶产业发展大会,全面推进“提升绿茶、振兴红茶、发展黑茶”战略。

开展了城郊菜篮子工程建设和高山蔬菜避雨栽培、水产新品种新模式试验示范、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等工作,草食性畜牧业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稳定增长。

坚持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谋划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支持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94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250.67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3:1。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600个,营业收入达40亿元,涉农电商经营主体达到4200多家,发展势头强劲,带动作用明显。

农业科技支撑强化

坚持科技兴农、人才强农,以深化农业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在智慧农业、农机装备、加工技术、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突破,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

大力推进院企合作,推进市农科院在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果醋生产项目、鑫鼎集团黑茶发酵项目上的深度合作,扶持土老憨、屈姑、晓曦红等企业建立柑桔全产业链,发展“零废弃”精深加工。

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重点在农村打造电子政务、电子学务、电子村务、电子商务“四务通”平台,建立了“1+9”模式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村网络“四务通”用户达到14.5万户,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大力推进农业装备化建设,全市有农机户达到20余万户,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5%,农机总动力达329.3万千瓦。

质量安全体系完善

全市立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着力抓好质量安全、品牌推广、市场开拓等工作,农产品质量水平、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率先在全省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五峰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97个乡镇全部推行了农药经营处方制,实现了乡镇全域覆盖,宜昌经验在全省推广。继续开展柑橘、茶叶、蔬菜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工作,全市茶叶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5%以上。

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新建5家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家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组织新申报“三品一标”44个,全市有效使用“三品一标”企业246家、品牌总数688个,现有中国驰名商标34枚,生产规模达到292.53万亩,产量达到288.46万吨。(三峡日报 记者 李鹏飞 通讯员 覃春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