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路,一条生态和谐之路

宜黄路效果图

编者按

素有“宜昌北大门”之称的交通主动脉——宜(昌)黄(花)路,是夷陵区2017年十大重点工程之一,也是牵系52万夷陵人民的重点民生项目。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重实体质量”的原则,夷陵区从设计、施工等方面强化过程监管,贯彻创新发展、绿色环保、生态和谐等理念,使得一条生态和谐之路初具雏形,堪称宜昌交通工程建设的典范。

宜黄路,宜昌北大门的主动脉。

是湖北省交通“十二五”规划和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交通建设项目。项目全长8.238公里,总投资约8.2亿元。

宜黄路于2016年7月正式动工。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5.4亿元,一标段和二标段已基本完成路面基层施工。三标段已完成路基施工,即将开始路面基层施工,预计12月底完成路面刷黑。

12月中旬,记者走进宜黄路项目,揭开这条生态和谐之路的神秘面纱。

科学之路,规划上体现适度超前原则

宜黄一级公路最初规划设计为普通一级公路,夷陵着眼未来城市发展需要,统筹考虑作为宜昌北大门的战略定位,决定按照城市快速路标准建设。公路设计为路基宽度24米即可,配套城市综合管网后路基宽度调整为36米。

宜黄路全线设置污水管、雨水管、电力电讯管沟,横向过街管网。这一决策,虽然在工程建设投资上增加一倍,却保障了未来城市发展需要。

宜黄路在建设过程中增加三处互通式立交工程,分别是晨光路下穿匝道、沪蓉高速宜昌北互通和黄花三岔路口互通,增加工程直接费6800万元。三处互通式立交建成后,车辆通行效率大幅提升,行车安全性彻底改善,黄花片区交通通行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三处互通立交桥较为超前。但待宜黄路、晨光路、港窑路等相继建成连通后,将形成宜昌北部的交通脉络,为宜昌城市骨架拓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这也体现了夷陵超前发展的战略眼光。

优质之路,细节处理上力求尽善尽美

宜黄路坚持着眼看不见的隐蔽工程,细节处理上力求尽善尽美。

宜黄路新建路段,基础大多处于农田和鱼塘,实际开挖后不符合设计基础要求。为此该区果断决策,根据不同地形地貌,结合基础施工的承载力要求,分别采取深挖换填、抛石挤淤、打桩加固等措施,把好基础源头关口。

按照重载车辆通行实际,增设土工格栅、玻纤格栅、防裂贴和土工布等辅助措施,按照全寿命周期原则考虑成本与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着眼于长远发展。

宜黄路对沿线边坡处理也做到精益求精。上风垭一带属于中风化泥岩,长期伴随着零星落石,本次改建中严格按照设计坡率,按照1:1坡率开挖处理到位,最高处边坡分成11级台阶式边坡,后期管养中不再有后顾之忧。

质量优先还体现在细节的处理上,桥台沉降是自然规律,桥台跳车是工程质量通病,为最大限度减少沉降,施工中除常规采用合格透水材料分层回填压实外,在距离顶面高程两米范围内采用添加水泥方式,强化桥台处基础回填处理,确保路面平顺舒适。

特色之路,绿化美化上凸显生态文化特色

宜黄路绿化尚未开始,但绿化设计已启动并多次修编,凸显生态文化特色。

结合沿线弃土区域较多,处于城乡接合部位,采取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结合周边环境和未来用途统筹考虑和布局。

夷陵区委主要领导多次组织召开绿化设计专题会,听取专家意见,并对设计方向提出明确要求:“不求一年成林,但求长期效果,坚持简约绿化,多用乡土树种,体现文化特色,贯彻生态理念。”

宜黄路绿化设计中采用法国梧桐、宜昌栾树、香樟树等乔木为主,采用麦冬、葱兰、金叶女贞为地被植物,增加视线通透性,减少后期养护成本。

在乔木间距安排上以10米为主,充分考虑后期乔木生长空间需求,不追求短期成林效果,追求实际和长期绿化效果,减少重复投资。

宜黄路建设与文物保护有机结合,对上风垭山峒川汉铁路遗址加以保护,线路绕过文物区,拟将该处建成市民参观学习的川汉铁路遗址公园,打通两边道路,发掘历史文化,展示文化底蕴。

科技之路,施工过程中运用大量新材料

宜黄路建设还广泛运用大量新材料。

宜黄路在建设过程中,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在地下管网中,大量采用宜昌兴葆科技公司生产的混凝土圆管涵。这不仅增强了管涵的抗压强度,还节省了材料成本。在路基铺筑中,大量采用宜昌昌耀新材料公司利用磷矿石废渣生产建筑材料,这不仅解决环保压力下石材供不应求的矛盾,还解决磷矿石废渣堆放的环境压力,实现互利共赢,成果共享。

科学实验是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宜黄路为其开放了试验田。(三峡日报 通讯员卢祥东,记者黄善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