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骑行成为新时尚。记者 黄余洋 摄
清晨,骑着共享单车上班;工作时,使用无纸化办公;午餐后,餐厨垃圾分类处理……绿色生活,近在咫尺。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已初见成效。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建设排污口的截污和配套管网工程,启动了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排放标准从国家一级B跨入一级A。投放3万余辆共享单车,打通低碳环保绿色出行“最后一公里”。改造垃圾池,将老旧式果皮箱更换成蝴蝶式果皮箱或分类垃圾箱,并按国家标准设置分类收集站、转运站,逐步推行垃圾分类。
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以西陵区为试点,积极开展“生态市民”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活动,创新生态治理“共治共享”, 形成“人人争当生态市民、时时参与生态建设、处处形成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以公用车为试点,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伍家岗区引进了新型电动人行道扫地车;三峡大坝、三峡人家、清江画廊等景区投入试运行旅游电动车;今年元旦108台“零排放”新能源公交车正式上岗。
积极开展环保宣教。为推进全民参与社会共治,市环保局以社区、学校、家庭为依托,广泛开展环保宣教活动。今年,环保宣教人员走进市卫生幼儿园,向孩子们讲解了雾霾天气的成因;走进市委党校,向中青年干部阐述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走进西陵区西陵街道营盘路社区,向居民宣传环保知识。与此同时,各个社区也将环保教育列入重点工作,开展各类“生态讲堂”,伍临路社区开展了低碳环保生活常识宣传活动;北山坡社区举办了“提高环保意识,建设美好家园”知识讲座……
身边崛起环保榜样。随着绿色生活的不断深入推行,不少先行者已经开始行动。为长江生态修复、江滩清洁而积极行动的“三峡蚁工”,固定成员已经超过350人,年开展环保公益活动130余次。稻草圈圈生态环保公益中心有活跃志愿者400余人,他们与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合作,在点军区土城乡推行垃圾分类,逐步实现脱贫与环保双受益。还有很多不愿留名的环保公益人士,也为城市绿色发展默默奉献着。个体的自觉凝成社会的共识,绿色生活,就在身边。(三峡日报 记者 杨婧)
倡环保理念 享绿色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在宜昌,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倡导并践行绿色、环保、节约理念,争当生态市民。
长江岸边总会出现“三峡蚁工”忙碌的身影。 记者 黄翔 摄
解码
小蚂蚁,也有大力量
9月23日、24日,阴雨绵绵,百余名“蚁工”在滨江公园双亭广场附近的江滩,戴着方便手套,或拎着塑料袋或拿着扁口钳,从泥土里、草堆上一点点翻捡垃圾,打包带走……
在宜昌,活跃着这么一支队伍,为长江生态修复、江滩清洁默默奉献着。
他们的领头人叫李双喜,人称“喜哥”,是一名理发店的老板。
喜哥生于长江边长于长江边,对这条母亲河有着很深的感情。
2015年10月,喜哥被国外小伙义务清扫河道的消息触动,当时就决定,要像这位外国小伙儿一样,为长江母亲河做点事。同年11月3日起,喜哥每天在江滩捡一小时垃圾。
刚开始,市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看到喜哥捡垃圾,还笑他作秀。但喜哥不在意,他更愿意相信另一种设想——如果江滩干净了,大家就不好意思随便扔垃圾了。
坚持久了,喜哥身边慢慢有了同行者,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和他一起参与环保志愿行动。2016年11月,喜哥注册了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取名“三峡蚁工”。他相信,单个蚂蚁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抱团起来就能发挥无穷的力量。
退休职工刘雅玲,二孩妈妈胡华敏,“周末义工”王涛……都加入了“三峡蚁工”。如今,“三峡蚁工”的固定成员已经超过350人,开展环保公益活动130余次。
不仅是“三峡蚁工”,宜昌还有不少环保公益的热心人。其中,稻草圈圈生态环保公益中心有活跃志愿者400余人,他们与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合作,在点军区土城乡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回收”新模式,对实施垃圾分类的村民给予奖励,逐步实现脱贫与环保双受益。
小细胞,也有大辐射
除了自发参与生态环保公益活动,我市也在积极探索、培育生态公民。
西陵区将重点放在了“个人行为链”和“社会生态链”,打通家庭、学校、社区、单位等社会“细胞”、组织,推动全域全民参与生态环保。
在家庭“小细胞”,西陵区免费发放了《生态家庭手账》,不仅为家庭提供生态信息,还通过“月支出水电气费记载”、“家庭账本每日记”,将家庭记录相沿成习。还鼓励家庭至少有1名成员参加环保公益组织或志愿者队伍,每月至少参加1次环保公益活动,并通过“低碳环保家庭”、“环保志愿者家庭”等评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学校,西陵区编写了生态教育的校本教材《生态好市民》,并按教学计划系统地普及生态理念和知识。在社区、单位,西陵区“以创促建”,通过“绿色生态社区(村)”、文明单位等创建,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氛围,解决居民、职工身边的生态环保问题。
今年6月2日,西陵区还举行了全国首个“生态市民日”主题活动,邀请世界羽毛球名将、奥运奖牌获得者魏轶力担任“生态市民”形象大使,倡导生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为了更好地发挥焦点效应和辐射作用,市环保局也以社区、学校、家庭为依托,广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3月23日,环保宣教人员走进市卫生幼儿园,向孩子们讲解了雾霾天气的成因;4月18日,环保宣教人员走进市委党校,向中青年干部阐述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9月1日,环保宣教人员走进西陵区西陵街道营盘路社区,向居民宣传环保文化 ……
市民乘坐新能源公交体验绿色出行。记者 岳黎 摄
小改变,也有大作用
绿色生活看起来挺“高大上”,其实只要稍作改变,就可以为城市生态环保添砖加瓦。
“节水”的佼佼者锦绣嘉苑小区,位于樵湖二路,是省级节水型小区。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修建了雨水回收设施,在改“喷灌”为“滴灌”的基础上,将雨水二次利用,用于小区绿化灌溉、清洗道路等。
不止是锦绣嘉苑,我市还大力推广“节水型器具”,在节能建筑、大项公益项目建设中同步实施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目前建成及在建较大项目有10余个,运河公园、求索众创产业园、求索公园等皆为大型示范性工程。
节能,我市也做出了尝试。今年元旦,108台新能源公交车正式上岗。这些公交车,比传统能源车辆节省燃料30%以上,PM排放值降低90%以上,每天可减少216ppm的硫排放。
比新能源公交车更低碳的是单车。今年2月22日,宜昌公共自行车系统一期投入试运行后,各品牌共享单车相继进驻:4月6日,枝江与摩拜一拍即合,成为全国第一个共享单车落地的县级市;4月9日,近千辆ofo亮相宜昌城区;5月18日,HELLOBIKE投放1500台……共享单车的投放,迅速改变着宜昌市民的出行方式。
践行绿色生活,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使用环保布袋,双面使用纸张;积极参加植树护绿活动,用餐时按需取用,参与光盘行动;不乱扔垃圾、废旧电子产品和电池,分类回收、变废为宝;不使用蜂窝煤或燃煤炉灶,使用清洁能源;出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或步行;自觉抵制身边污染环境的不良行为;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及时劝阻、制止和举报……
改变,从点滴开始。
加入我们,现在正当时。
声音
记者手记: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
当今,人们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从心底渴望留住那一片绿,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减少使用塑料袋也好,不攀折花草树木也好,优选公交出行也好……不要等,改变,就趁现在。
访谈
刘治彤:三代五口 一起做环保
刘治彤一家人常一起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刘治彤今年4岁,是宜昌市童欣幼儿园的小朋友。别看她年纪小,已经是一名资深环保公益人了。
第一次参加环保公益活动是在去年10月3日,那天外婆王喜菊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三峡蚁工的消息,就决定带刘治彤去凑热闹。
3岁多的刘治彤还有些懵懂,在她眼里这更像是一场寻宝游戏,需要她把扔在地上、埋在土里的垃圾找出来。
小侦探出动啦!东看看、西看看,一米多点,走在人群里毫不起眼,做起事来却像模像样,一张纸、一片树叶、一个塑料袋……不一会就捡了一大袋。“她很喜欢这种活动,还把‘垃圾’昵称为‘垃垃’。”王喜菊笑着告诉记者。
10月22日是妈妈的生日,那天刘治彤主动提出来要去捡“垃垃”庆祝生日。为了帮助孩子记住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还有刘治彤,穿上整齐的亲子装,一起来到了江边……那次后,只要有空,这一家五口就会一起出动,参加各种环保公益活动。“儿童时期孩子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王喜菊说,他们希望以共同参与的形式,支持、鼓励孩子坚持开展环保活动。
环保理念一旦深入人心,也会如影随形,时刻提醒你践行绿色生活。今年4月,伍家岗区大公桥街道力行街社区举行垃圾分类的讲座,刘治彤听得很认真,回来后还“监督”大人对垃圾进行分类。有时候大人疏忽了,刘治彤也自己动手,菜叶、果皮放一堆;塑料、泡沫放一堆;废旧电池单独放,送到专门的回收点。
今年8月,刘治彤一家去上海旅游,路过长寿路时发现共享单车倒了,刘治彤二话没说,拖着爸爸就去扶单车。当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刘治彤的回答让人大吃一惊:“我不会骑车,但别人会,他们骑单车出行,可以减少碳排放,我们的天就会一直蓝下去。”
这些动人的小故事,刘治彤一家都精心记录,发布在微信朋友圈里。“除了鼓励孩子,我们还希望号召更多人参与公益环保。”她们说,当初受朋友启发,关注到环保,现在全家人都成了环保志愿者,这是正能量,应该继续传递,让更多朋友参与进来。
古平光:鲟鱼上岸 咱们接着干
9月20日上午10时,宜都市红花套镇杨家畈村渔民古平光和平时一样,在宜都大溪鲟谷的鱼池边巡视,确保自己和村民们的宝贝鲟鱼健康成长。
今年6月27日,随着网箱里最后一尾鲟鱼被转移上岸,宜都境内清江河段的养殖网箱全部拆除完毕。鲟鱼被捞起后直接运往养殖基地。那天,大溪鲟谷40个鱼池迎来了新主人。
清江是长江一级支流,全长423公里,以山清水秀著称。但环保和水利部门水质监测结果显示,高坝洲库区水质从2011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尤其在网箱养殖较集中的断面,甚至出现过劣Ⅴ类水质。
2016年3月,市政府要求取缔清江流域全域网箱养鱼。古平光和村民犯了愁,“我2007年开始在清江养鲟鱼,2010年成立合作社,带动周边69名渔民致富。”对于拆网箱、丢饭碗的事,古平光爽快不起来。
那年7月,一场特大暴雨突袭了合作社,冲走880只网箱,造成经济损失6400万。即便如此,古平光依然相信,在号称“鲟鱼之都”的宜都,这个产业不会消失。
清江养不成,咱们可以上岸嘛!宜都市一边拆网箱,一边在大溪、九道河、天平山等地建工厂,发展鲟鱼养殖产业。
机会来了!古平光向宜都市申请了大溪鲟谷养殖基地项目。作为红花套镇的精准扶贫配套产业,宜都市政府帮助协调用地、解决水电等基础设施问题,并给予贴息、低息贷款千余万元。
今年5月21日,大溪鲟谷建设完成。鱼池近在眼前,村民们又犹豫了:鲟鱼上岸后,会不会因为环境不适应导致大量死亡?
“我来带个头”,古平光以身试水,率先拆除自家网箱,将鲟鱼请上了岸。“不适应是客观存在的,最明显的就是鲟鱼的生长周期长了些。”古平光说,但损耗大大降低,还保护了清江水,长远看还是很值得的。在古平光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鲟鱼在这里找到了“新家”。
跟着鲟鱼,养殖污染也上了岸,怎么办?“项目占地103亩,污水处理设施面积占到30%。”据古平光介绍,从加拿大引进“生物慢滤+砂石过滤”生态养殖技术,循环利用养殖污水,保障废水达标排放,污水不进清江。(三峡日报 记者 杨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