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农旅融合文章 秭归生态扶贫让农民看到致富希望

秭归县茅坪镇罗家村位于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上,菜晨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该村村民,巧借深山老林的独特生态优势,搭起绿色菜园子,建起生态农家小院儿,做起了农旅融合、生态扶贫的大文章,让大山里的农民实实在在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玉米随便掰黄瓜随便摘 吃货们玩得不亦乐乎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紧挨茅坪镇芝兰谷景区的菜晨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500多亩蔬菜基地,这里青椒、黄瓜、玉米、李子喜获丰收,迎来了立秋后的第一拨游客。吃货们三五成群,掰玉米、摘黄瓜、打果子,玩得不亦乐乎,而合作社理事长李德兴则兴致勃勃“客串”了一把导游:“这一片包谷地你们随便掰,掰了烤着吃。”

敞开田园让游客尽情摘、敞开吃,还有生态农庄提供的烧烤区让大伙儿就地下厨,回味童真。虽然玩法看似简朴,却格外受游客青睐。

游客表示,平时这些果蔬都是在餐桌上吃的,现在可以直接摘了吃,有新鲜味儿,很有意思,都是平时体会不到的。

百名社员实施生态种植 生态田园吸引游客驻足

用生态田园引来游客驻足,正是菜晨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摸索的致富新路子。合作社创办人李德兴告诉记者,去年他筹资500多万元,流转了当地500多亩土地,成立了集蔬菜、水果、药材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产品种植合作社,优先让15个在册贫困户和25名残疾人带土地入社,采取土地租赁、务工付酬、年底分红等办法,扶持他们脱贫。同时,带领132名合作社社员实施生态种植,探索农旅结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就是种无公害的蔬菜,游客自己在田里去采,采了以后自己在这做了吃,吃得好再摘一包带走,这样农民就挣到了产品附加值。”李德兴如是说。

生态优先的种植理念确保了合作社由单纯的种植业逐步向观光旅游转型的平稳过渡。刚成立一年的合作社,眼下旅游发展虽然还未见规模效应,但农产品早已产销两旺。仅青椒等农产品和药材年销售收入就已达200多万元。社员们既收租金也拿工钱,日子跟着红火了起来。

菜晨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汪德坪告诉记者:“原来五亩田,种本地包谷年收入三四千块钱,现在跟老李入合作社后,我们的工资一年有两万八千多元,还有租地每亩有1000元,相比以前年收入增加了五六倍。”

打通新公路相连田间道 合作社里更有大盼头

合作社的产销之路逐步成熟,社员们又开始一门心思钻研农旅融合的路子。这个夏季,合作社已累计接纳乡村游客200多名,让大伙儿看到了希望。

“我们以前的辣椒1块钱一斤都难卖出去,但是现在游客自己来摘的话,就是2块钱一斤。”李德兴说。

眼下,芝茅公路改扩建项目已全线启动,这条二级公路将九畹溪漂流、石柱、芝兰谷等景区一线串珠,将直接服务于罗家村的旅游发展。乘此东风,合作社也开始自筹资金,打通与新建公路相连的田间道,同时,部分社员也开始改造自家房屋,建农家山庄,修垂钓鱼塘。

合作社社员汪德坪说:“旅游搞成功了我们肯定希望更大。把路修好了,我们自己的农庄、合作社更有盼头。有生意了,一年就有不低于10万元的收入。”

刚刚起步就收获了效益和希望,对于未来发展,李德兴早有计划。

“我们把乡村旅游做好以后,到时候搞休闲度假。宜昌有上百万的人,秭归也有十几万人,特别是退休的老年人。到时候让他们安享晚年,每年来这里住两三个月,我们来搞好服务,这样,脱贫攻坚农民致富就蛮快。”李德兴高兴地说。(三峡日报 记者 何宝喜 通讯员 郑家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