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丨屈乡文化育精品 :《敲起琴鼓劲逮逮》摘得群星奖的故事

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群星奖音乐类决赛舞台上,秭归参赛节目《敲起琴鼓劲逮逮》一路过关斩将,从全国5052个初选作品、268个复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取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成为湖北省唯一获奖作品。

非遗普查,杨柳琴鼓重现人间

2009年3月31日,秭归启动第一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时任普查小组组长的谭斌带领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前往屈原镇长江村,找原青滩居民江安佐了解有关情况。

江安佐向调查组谈起古镇青滩、险滩新滩的历史。一个似琴似鼓的乐器引起了谭斌的注意。乐器上有丝弦,两侧却是皮鼓模样,艺人可弹可鼓。随着江安佐的介绍,那个琴鼓声声的繁华古镇逐渐浮现在众人眼前。

屈 原镇长江村,历史上叫青滩镇,又名新滩。千百年来,船行到此必转滩,人行到此必上坡,小小的青滩镇成为峡江上南来北往、川流不息的繁华之地,也吸引了一些 艺人来此谋生。他们取当地杨柳树沟的杨柳木,掏孔上弦,绷皮调律,制成集琴、鼓于一身的杨柳琴鼓。艺人们携杨柳琴鼓走街串巷,一边弹唱丝弦古乐,一边演绎 青滩人惊险转滩的悲欢离合。

具有敏锐艺术觉察力的谭斌,对这个独特的乐器——杨柳琴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普查组决定启动杨柳琴鼓的挖掘保护工作。他们先后实地采访了39名民间艺人和传承人,挖掘整理琵琶丝弦曲牌唱腔50多个。

经整理发掘,“琵琶丝弦”这个距今300多年的传统曲艺艺种,在沉寂半个多世纪后重现人间,古老的乐器“杨柳琴鼓”在工匠的精雕细琢下初显芳容,并被秭归县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立项保护。

多年磨砺,群策群力成就精品

2014年,秭归县召开专题办公会,启动了文艺精品创作三年规划,并拨付专项资金,支持秭归文艺创作者以杨柳琴鼓为素材,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剧目。

为此,秭归县文化馆、县屈原艺术团邀请唐静平导演、湖北著名词作家甘茂华、曲作家王原平、宜昌群艺馆林鸿等专家到秭归进行采风创作。

交流中,一名演员说道:“秭归的民歌不管是唱还是听,都是劲逮逮的。”王原平追问后得知,“劲逮逮”一词源于秭归方言,用来形容“刚劲有力、干劲十足”,他连连拍手较好,曲名《敲起琴鼓劲逮逮》也应运而生。

创作中,大家遇到的第一道难题是道具。为保留老件琴鼓的传统,确保乐器演奏效果和舞台视觉效果,创作团队决定请一流制鼓工艺师设计制作琴鼓。多方打听后得知,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皮鼓制作人就在武汉。谭斌连夜赶往武汉,与唐静平步行8公里才找到这位皮鼓制作人。

道具解决了,演员又成了头疼的问题。节目形式为15人以上阵容的音乐类男声表演唱,同时伴有琴鼓演奏和肢体表演。要凑齐15名集舞蹈表演、声乐演唱、琴鼓演奏于一身的演员,对县级艺术团来说,无异天方夜谭。

“不会唱不要紧,那就天天唱!不会演奏也不要紧,那就请专家教!”面对挑战,大家信心满满。创作团队还从全县选出20多名优秀青年舞蹈演员,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强化训练。

靠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创作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一台反映峡江人拼搏意志、展现屈乡儿女求索精神的节目——《敲起琴鼓劲逮逮》诞生了。

惊艳亮相,屈原精神传唱四方

一路劲逮逮,处处是欢歌。2016年8月底,文化部公示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决赛作品入围名单,《敲起琴鼓劲逮逮》榜上有名。

作为县一级艺术团来说,参加国家级最高奖项的评选,既是荣誉,更是挑战。

宋 苗苗,一位刚刚从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毕业不久的小伙子。伤筋动骨一百天,宋苗苗却一天也没耽误,瘸着腿坚守现场,参加排练。看到这个情景,谭斌心里七上八 下,一边偷偷安排演员随时准备替补,一边鼓励他加强康复训练。凭着坚强的意志,宋苗苗带伤完成了赛前排练,并在群星奖舞台上出色地完成表演。

去年10月14日,全国群星奖比赛临行动员大会上,《敲起琴鼓劲逮逮》剧组30多人在谭斌的带领下,立下军令状:“这一仗,我们志在必得……”

10 月17日上午是走台、对光、彩排时间。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的3号化妆室里,幕后工作人员紧张地忙碌着。领唱吴承忠和演员们开嗓练声;音响师谭斌寸步不离 地跟随着演员们,随时调整话筒状态;来自武汉的国家一级灯光师万杉、音响师赵泉坐镇音响灯光操控台;导演唐静平、林鸿静坐在观众席,注视着每一名演员……

10月17日21时 10分,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剧场灯火辉煌,群星璀璨。《敲起琴鼓劲逮逮》精彩亮相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群星奖音乐类决赛现场。

“山 里那个汉子敞开怀,敲起琴鼓劲逮逮!”琴声、鼓声、歌声,和着掌声和欢呼声,响彻整个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礼堂。浸透着众多文化工作者汗水和智慧结晶、展现秭 归千年文脉和屈原求索精神的精品力作,《敲起琴鼓劲逮逮》一举摘得第七届群星奖。(三峡日报 通讯员 郑家裕 余雪楠 梅俊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