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构建立体推进新格局 城乡一体实现共融发展

去年以来,宜昌市在总结城乡统筹示范试点的基础上,启动了11个新型城镇化试点、9条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带、4个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一点变多点、一带变多带、一区变多区”的立体推进新格局,促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逐步由试点推进全面提升到“圈、片、带”引领发展新阶段,一朵城乡融合的绚丽之花,正在峡江两岸璀璨绽放。

引路:试点示范转向整体推进

如何在加快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总体战略中,坚持把实施城乡统筹,实现绿色发展作为主体路径和重要载体,走出一条独具宜昌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之路?

2008年初,宜昌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先行开展宜都市城乡统筹、夷陵区循环农业、点军区现代都市农业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示范工作。

2010年开始,全市在总结三个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资源力量集中到10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上,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将城市资源向农村倾斜,将各项资金整合捆绑,构建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大力支持试点乡镇勇于探索实践。

各试点乡镇科学谋划发展思路,自主创新打造模式。全市先后总结推广了宜都红花套镇的城乡统筹、当阳河溶镇的乡镇地产开发、秭归郭家坝镇的现代农业建设等经验,创造了远安“全域景区”、夷陵区龙泉“镇当城建”、枝江安福寺“园区引领”、夷陵区官庄“村当景建”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样本。通过建立示范,培植典型,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全市掀起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热潮。

宜昌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的意见》和《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确定了“特大城市带动、区域统筹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提出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公共服务“四个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特大城市—中小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农村新社区”的现代城镇体系,成为全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行动指南。

布局:全域规划构建宏伟蓝图

“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搞建设,不建设没有经过规划的小区和房子”,这是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2013年,全市以构筑“生态安全、产城一体、设施保障”三个格局为总体框架,突出“山水城市、乡土文明”两个特色,以建设城乡生态协调发展示范区为目标,编制完成了《宜昌市全域规划》,通过全域规划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等专项规划,实现了多规融合,无缝对接,协调发展。

目前,全市11个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乡镇全部编制完成全域规划,各县市区均已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机构,制定了《城乡规划委员会章程》,宜都、当阳、枝江、远安、夷陵等县市区成立了乡镇规划派出机构,市、县、乡三级全域规划体系初步形成。

宜昌始终坚持城乡规划一支笔,城乡建设一盘棋,“一主五副、一带四廊”全域城镇空间结构格局加快形成。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1.8%提高到2016年底的58.3%。“城在林中、人在景中、房在画中”的城乡景观初步显现。

支撑:现代农业助农增收致富

今年4月1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春茶旅游节在渔洋关镇青岗岭生态茶园拉开大幕。漫山遍野的茶叶,早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小茶叶孕育绿色生态大产业。宜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茶叶强市的意见》,全面推进“提升绿茶、振兴红茶、发展黑茶”战略。全市发展茶园面积近90万亩,茶叶加工企业过千家,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带动了近百万茶农增收。

全市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加快建设具有宜昌特质的特色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活力农业、魅力农业,实现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产品加工产值“双倍增”,这些目标的实现必将为宜昌统筹城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十二五”以来,宜昌顺利实现了“百亿特色产业、千亿农产品加工、万元农民纯收入”目标。201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68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25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57元,农民收入的75%以上来源于特色农业产业链。

创新:探索实践激发内生动力

面对城乡统筹发展中诸多体制机制“瓶颈”制约,全市采取“突出特点确定主题、市县倾斜探索实践”的办法,支持引导推动各层面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多点突破拆解“城乡二元墙”,激发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活力。

枝江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合作社+金融”服务创新试点,通过农村合作金融平台,发放涉农贷款479户4.96亿元,有效破解了农村贷款难、贷款贵和风险高的难题。

夷陵区从简政放权入手,围绕“放得下、接得住、办得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务服务一站式平台,将12个区直部门的45项行政服务事项审批权限下放到行政村,极大提高了乡镇办事能力和效率。

宜昌在“光纤村村通”的基础上,在农村普遍推行“三化四务”服务,即“组织网格化、自治规范化、服务综合化”、推行“电子村务、电子学务、电子商务、电子服务”。该服务采取“村级受理、网上办理、全程代理、权力授理、审监分离”的“五理”模式,网上办理审批服务事项的行政村(社区)比例达到90%,基本实现了村民办事不出村。

效应:城乡一体走向共融发展

宜昌市始终坚持“人城共进、产城相融,新旧互动、城乡一体”发展路径,推进人、产、城、乡“四位一体”融合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峡江两岸欣欣向荣。

小鸦路城乡统筹核心示范带基本建成后,以夷陵区30%的面积带动了60%的城乡居民增收,支撑了该区70%的经济总量。全市所有农村实现了村村通客车,便捷高效的城乡基础设施网基本形成。

近年来,宜昌市按照“一体化、均等化”的思路,累计投入200多亿元用于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规划、同建设、同管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完成90%,集中居住率达到65%以上。

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必将改变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经营方式,使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成为宜昌市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强劲引擎和持久动力。(湖北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