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宜都“故事乡长”徐荣耀:因泥土芬芳而荣耀

徐荣耀在宜都,绝对是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他的名号很多,听过、学过他故事的,会尊称他为“故事大王”或“徐老师”;知道他为宜都创建“中国民间故事之乡”而呕心沥血的,会叫他一声“故事乡长”;熟悉他的朋友和圈内同行,则会亲切地叫他一声“耀哥”;而市井百姓则会诙谐直白地叫他一声“日白佬”。

民间故事,植根民间,火塘边、田埂上,老百姓喜欢听“讲古”,在故事中放松心灵、稀释烦闷。徐荣耀将民间故事从乡间僻壤讲到繁华都市,讲到工厂机关,讲到学校军营,讲到北京“老舍茶馆”和人民大会堂,并问鼎民间文学最高奖——山花奖。2007年12月,徐荣耀参加中国首届故事节,斩获银奖,被授予“中国故事家”称号。

“无论舞台怎么变,身份怎么变,获得多少荣誉,我始终还是那个给乡亲们讲故事的‘日白佬’。”徐荣耀这样评价自己。

赤脚从田埂走来,52年痴心不改

上世纪60年代末,和共和国同龄的徐荣耀下放到宜都红花套公社蔡冲大队劳动锻炼。住在臭气熏天的牛棚里,吃着土豆红薯,精神生活更是匮乏得“早上听公鸡叫,晚上听狗子咬”……唯有故事可以令他身心愉悦。

“不化妆,不搭台,一张嘴巴讲起来。”徐荣耀说,故事讲了52年,他始终记得最开始学故事、讲故事的情景,田野里、小河边、农户家中,打着赤脚,随时随地就能讲起来,那时候,故事是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

徐荣耀记忆力惊人,听过一遍的故事,第二天就能复述讲给农民兄弟听。农民兄弟们劳作之余,总会笑呵呵地围拢在他身边:“听他讲故事,乐呵!带劲!”

一件事、一辈子。徐荣耀的人生主题从此成为9个字“搜故事、写故事、讲故事”。

1972年3月,徐荣耀被推荐为大队图书室管理员,他如饥似渴地吸收文学养分,并尝试对身边发生的很多趣事故事进行加工,先后创作出《金芳制种》、《钱瞎子算命》、《捡花》等反映农民生活状态、向上精神风貌的新故事。

一辈子、一步步。徐荣耀的投入,换来了他在故事创作和演讲上的大丰收。他也因此参加了“宜都县革命故事讲述队”到宜昌地区各县巡回演讲。凭着对故事的痴迷执着,他逐渐从一个田埂上的草根故事员,“讲”成了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别看他现在穿着西装,在我印象中他总是打着赤脚。”宜都市文化馆退休干部郑德秀说,她曾与徐荣耀共事14年,后来徐荣耀当了文化局副局长,可讲起故事来,依旧土话连篇,动作夸张,那神情还是当初下乡时的模样。

据不完全统计,徐荣耀有近400件约180万字的故事作品在国家、省、市20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其中《王局长葬父》《沙套子怪事》《一把手传奇》等28件作品,先后获得全国新故事大赛银奖、中国文艺群星奖银奖、中华大众文学奖、湖北省楚天群星金奖及地、市创作表演一、二、三等奖55项。

坚持扎根泥土乡间,骑坏23辆自行车

“如果从骑上第一辆自行车算起,这36年里,整整骑坏了23辆自行车。”徐荣耀回忆,1980年他被调到市文化馆后,便开始骑着自行车,揣着录音机,走村串户“听故事、写故事、讲故事”。

“当时为了和民间艺人套近乎,身上总带着一包9分钱的经济牌香烟,腰间挎着一包盐。”徐荣耀回忆,见面先递一支烟,打开话匣。到饭点还想继续聊,就递上一包盐,缠着别人继续讲。经过8年奔走,徐荣耀搜集了800多盒录音带素材,按照讲述者的原貌,整理了300多万字的故事稿。历经多次修改,最终完成110多万字的《宜都民间故事全书》,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扎根乡间,泥土芬芳中徐荣耀不断汲取养分、激发创作灵感。

“有次我在猇亭渡口附近遇到了三五个旧相识,可他们就是不理睬我。”徐荣耀说。后来听乡亲们介绍,这些老朋友都是去求仙,因为虔诚所以不搭理人。由此,徐荣耀创作出了《张裁缝求仙》,用故事的形式告诉乡亲求仙拜佛的迷信思想要不得。

常在乡间,自知民情,徐荣耀看到农村有子女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就有针对性地创作了《樱桃红了》《王局长埋爹》《良心》《有了媳妇忘了娘》等一批故事,并在多个场合演讲,直讲得台下的人脸红、坐立不安,农村一些受了委屈的老人被故事感动得泪光盈盈。

“老百姓喜欢,是对我最高的褒奖”。下乡讲故事,但凡老百姓呵呵一乐,巴掌一拍,徐荣耀总是更加神采飞扬,有时甚至进入了忘我境界。

一次,徐荣耀带领“文艺轻骑队”送戏下乡来到偏远的梁山村。听说村里有5户农民居住在10里开外的山顶,其中70多岁的熊爷爷几十年没看过戏,他当即决定先行上山义务演出。下山途中,天降大雨,徐荣耀跌倒在溜滑的羊肠小道下,右小腿处划出一道10多厘米的大口子,鲜血直流。一拐一瘸下山后,看到等候多时的乡亲,徐荣耀二话没说,直接上台讲故事。直到两天后,才回到乡卫生所处理伤口。

陈泽伟,徐荣耀同时代的民间故事家。他深有感触地说:“徐荣耀为什么受老百姓欢迎?因为他一直在老百姓中间。”这些年来,徐荣耀也深深体会到,只有扎根泥土乡间,才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老百姓喜欢听、记得住的民间故事。

3000多弟子心怀火焰,将文明风尚播撒传承

“他就算遇到一棵树也要敬个礼,遇到土地公公也会去握握手。”徐荣耀的爱人李世凤说,徐荣耀为人热心快肠、一身正气。舞台上是“日白佬”,舞台下却是“热心肠”。

1989年,徐荣耀的大女儿徐净在上班路上被赶考的李勇撞成重伤,血流不止,徐荣耀到现场问清情况后,让李勇先去考试,自己将女儿抱上车送往医院。事后,李勇的父母担心徐荣耀“扯皮”,提了一小瓶香油和几个鸡蛋来看望徐荣耀的女儿。得知李勇家里很困难,徐荣耀手一挥,让他们不用担心,女儿康复后不会找他们麻烦,连李勇垫付的500元治疗费也还给了他们。徐荣耀的言行感动了李勇一家人。从那以后,李勇将徐荣耀当干爹一样尊敬、爱戴,“他用行动告诉我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徐荣耀对陌生人仗义,对同样从事民间文化工作的同道更是关怀备至。2013年年关临近,别人在忙年,徐荣耀却怀揣宜昌市民协发给他的1万元奖金,给基层20多个民间故事传人拜年,一一分发红包。2015年2月,宜都市举行首届杨守敬文艺奖评选,授予徐荣耀终身成就奖,他又将1万多元奖金捐赠给了20多名民间文艺工作者,鼓励大家为弘扬宜都民间文艺继续努力。

“宅心仁厚,对他人充满爱”。徐荣耀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使越来越多的民间艺人和他成为朋友,家长们也放心把孩子送到他门下学故事。

54岁的熊士新是徐荣耀30多年前收的徒弟。“虽然跟着徐老学讲故事,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学故事,更是学做人,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很多做事做人的道理。”后来,熊士新在家乡创办了一家茶厂,流转了10亩茶园,成了一名小老板。他说,他能白手起家创业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徐老故事里“说一不二、诚信为本”的道理被他带到了工作和生活中。

张谭坦6岁时拜师徐荣耀学讲故事。7岁时参加中国少儿故事演讲比赛,获得铜奖。如今已成为宜昌市一中的学生会主席。

给人以火炬者,必心怀火炬。用故事倡导“真、善、美”,徐荣耀用行动践行着核心价值观。为了让文明播洒、文化传承,徐荣耀故事传习基地宜都市内5所学校设立了辅导班,他定期到这些学校,手把手地对孩子们进行义务辅导。在校小学生有3000多人会讲故事。如今,宜都已举办10届少儿故事大王创作演讲比赛和少儿故事征文大赛,2000多件作品登上了各类报刊。

在徐荣耀的张罗下,他的3000多弟子正将200多个传承文明的民间故事播撒到学校、工厂、机关和千家万户。(三峡日报 记者邓士德、曹阳、雷春桃,通讯员陈世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