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的一天,经过3个多小时车程,记者来到海拔800多米的秭归县屈原镇天龙村军林酒厂采访,一辆白色商务车停在大门口,韩军与伙伴杜林三正在往车上装酒。
随行驻村“第一书记”谭之喜告诉记者:“韩军酿造的包谷酒销路蛮好。要不是你亲眼看到,他哪像受过磨难的。”
战胜病痛,压不垮的“硬汉子”
2010年,韩军被查出患胰腺膀胱癌,这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在政府和亲友的帮助下,韩军得到了县、市两级医院的及时救治,但从确诊到手术,再到治疗,不仅花光了他多年的积蓄,还欠了一身的债。
2013年,年迈的父亲因病离世,患有综合征的母亲常年靠吃药来支撑身体,无法承受这一切的爱人离家出走,家里只剩下韩军与母亲相依为命。
虽然命运多舛,但韩军说:“我还年轻,不能就这样消沉下去,只要精神不垮,就能活出个样子来。”
主动“挪穷窝”,自力更生谋脱贫
2014年,大病初愈回到家中,坐在院坝里的韩军望着年久失修、不通道路的土坯房,萌发“挪穷窝”的想法。驻村干部得知后,主动帮他选择离村道较近的一处开阔自留地来建房。
请不起施工队和作业机械,韩军和老母亲起早贪黑挖宅基地、拖沙拉砖、砌墙,村“两委”、驻村干部和热心村民见了,都主动来帮忙。仅用3个月,一层三间砖木结构的新居建成了,韩军又修通了几十米与村道相连的土公路。
“这几年,我母亲撑着虚弱的身体不仅喂七八头猪,还早出晚归地种地、帮忙建房,跟我没少吃苦,但她从没有抱怨过。”说起这些,韩军的眼眶湿润了。
搞养殖、办酒厂,勤劳致富信心足
有了新居,路也通了,没有稳定的收入怎么办?2017年初,在驻村干部的支持下,量身制定出一份脱贫计划,就是在做好养殖业的基础上,利用自产包谷的优势,开办一家小型酒厂。说干就干,韩军一边选址、一边申请5万元金融扶贫贷款,又筹措20多万元,当年下半年,年产2.5万公斤包谷酒的酒厂建成投产。
“酿酒的酒糟用来喂猪,猪粪用来给农作物施肥。”韩军说,“采取这样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既安全又环保。”
几年来,韩军在脱贫路上不掉队,年出栏仔猪、商品猪100多头,散养500多只土鸡,2019年生产的1.5万公斤包谷酒销售一空。到2019年底,他不仅还清了20多万元债务,还有5万多元的存款,一举摘掉贫困户帽子,其事迹在西陵峡畔产生了积极的反响,2017年荣获“脱贫攻坚最美秭归人”称号,成为全县自主脱贫致富的榜样。
如今,韩军又有了新的发展规划。记者看到,投资20多万元新建50头规模的养牛场场平基本完工。韩军说,计划在未来三至五年,他养殖业和酒厂年产值要达到150万元以上。
“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只要用勤劳的双手与乡亲们一道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会过上好日子。”韩军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手记:
原来可以过上平静安稳日子的韩军却遭遇了不小的波折和坎坷,面对命运的考验,他选择与病痛贫寒抗争到底。采访中,记者感受到韩军在贫病交加中,没有任日子潦倒下去,在逆境中仍保持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他有大山农民特有的坦荡和淳朴,不等不靠不要,自立更生,力拔穷根,用勤劳的双手战胜贫寒,用顽强的毅力战胜病痛,创造出了更加温馨的家园,成为当地自主脱贫致富的榜样,其精神令人佩服。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相信,自强+信心+努力奋斗,韩军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定会迎来丰收人生。(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何宝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