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效能在大考中释放 ——看西陵区战“疫”中的探索实践

置身夷陵广场,市民三三两两享受着春日暖阳,口罩之下不时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

作为首善之区,西陵区把社会治理“末端”从社区延伸进小区,通过“党建引领、小区共治”,在全国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心城区中唯一实现“业委会100%覆盖”;同时,通过群团组织带动社会组织,充分发动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改变过去的“政府干、百姓看”,发动市民“出钱出力、共建共享”,西陵区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中央党校连续3年赴西陵区展开专题调研。

疫情面前,西陵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是否经受住考验?记者在采访中找到答案。

小区里议自家事 红色业委会治家有方

“您好,请扫码出行。”3月29日,体育场路社区杂居小区门口,香山铭苑小区的业主志愿者陆美丽正在值守。

在香山铭苑小区,共有30多名业主自发参与抗疫工作,像陆美丽一样支援其他小区的,还有10多位。

“业委会的同志们都太拼了,我们哪好意思不动起来?”陆美丽说,业委会主任范哲辉为铁路系统职工,疫情期间一直在岗工作,但小区防疫的事,一件也没落下;成员宋秀良,主动申请担任包括空军雷达宿舍、七一〇小区的片区防疫工作队队长。

陆美丽回忆,曾经的香山铭苑小区因为各种脏乱差,连的士都不愿前往。改变发生在2014年,在体育场路社区指导下,小区成立了新的党建引领型业委会。

选聘新的物业公司,发动业主力量参与自治,自此,业委会成了居民的好帮手,也成为社区与群众的黏合剂。体育场路社区党委书记王力说,业委会极大地分担了社区日常工作。

如今的香山铭苑,道路整修一新,停车规范有序,还新修了自动洗车棚,安装了充电桩。

这个红色业委会,在疫情期间不仅将香山铭苑管理得井井有条,还将其服务力量辐射带动至周边。

“群众事群众办,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要以党组织为引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共同为创造美好生活出力。”西陵区委书记卢斌说。

像香山铭苑一样的红色业委会,在西陵区全区277个小区全面覆盖。这些最末端的治理组织,凭借日常建立起的运维体系,在疫情期间迅速转为“战时”状态,实现常规治理体系和应急治理体系的平稳过渡。

“全包办”变“搭平台” 专业组织引进来

西陵区在全市最早实行小区隔离封闭管理制度,这种信心和底气从何而来?

“来自制度体系内在的优势和效能。”卢斌说,党建业委会构筑了防疫的前线堡垒,星罗棋布的社会组织则让后方无忧。

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有多大?来看这份抗疫成绩单:

赞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累计为20多个社区提供消杀,疏通下水道堵点70余处,为23个社区(单位)安装挡板隔离墙。

惠爱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通过网络开设专栏、直播,进行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守护了近4000个家庭的亲子和谐。

幸福家心理咨询中心,不仅提供居家隔离政策解读和心理调适指南,还引导大家捡起兴趣爱好,让日子多彩起来。

“10余家社会组织的入驻,让社区有了得力帮手。”云集街办党委副书记、街办主任冯文姬说,疫情期间,这些组织除了提供基本生活服务,还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

红星路16号吴先生门锁朽坏,赞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晚上10点半,免费上门帮忙处理,吴先生说,专人做专业事,社区入驻的这类组织越多越好。

以往社区“包办”,居民不买账;如今,“外包”给群众,获得点赞连连。从“全包办”到“搭平台”,转变来自对基层管理的深度思考。

群众呼唤更精细的管理,而社会组织也需要专业化指导。基于此,西陵区创新实施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联姻”,通过各类群团组织专业指导、精准扶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平时练得扎实,关键时刻就能拿得出、用得上。

抗疫期间,西陵区311个社会组织全面参与防控工作,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文化文艺、家庭教育、法治维权等10大类别服务,构筑起可靠的抗疫“大后方”。

治理抓在源头 风险止于苗头

把生活物品送到居民家中以后,张智慧终于松了一口气,吵着要下楼、冲岗的居民群总算安静下来。

果园一路桃花岭宿舍是宜昌市最早封闭的小区之一,因为商家配送生活物品不及时,居民们烦闷、委屈的情绪被引发。

冲突在即,人民调解员张智慧决定当一回代购员。疫情期间,宣讲政策法规、采集信息、聆听心声,张智慧每天都和居民泡在一起,共调解化解矛盾纠纷79件。

基层治理方法多,源头治理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

西陵区通过建立人民调解员制度、警力下沉社区等行动,群防群治守护家园,将风险和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提升治理的精度和效率。

“杨警官,你放心,我以后绝不乱跑。”疫情期间,姚某经常以买菜为由翻墙出院,基层民警杨振江得知后,专程为姚某送去蔬菜、面条等生活物资,以此为突破口,宣讲国家防疫政策和法律法规,督促其严守城区分控管理要求,让姚某深受触动。

近年来,西陵区积极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近96%的民商事纠纷化解在诉前、消化在基层。“说到底,是居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提升了。”

提升社会治理的法治水平,最重要的是唤醒群众的内生动力,真正推动大事化小、难事化易、坏事变好。

学院司法所辖区社区服刑人员陆某,主动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入户开展疫情排查的同时,积极联络,多方募集水果、蔬菜等生活物资,支援抗疫一线。他说:“想为抗疫出份力,更想让大家看到我的改变。”(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周燕琼 宋程程 通讯员 西陵宣)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