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耕实在不一般。受疫情影响,一些地方的农民赶不成大集、买不到农资。防控疫情对人流物流进行限制必不可少,可春耕生产也要不失时机抓紧抓好。打通农资、农机、农人下田的堵点,就是当前抓好春耕生产的“牛鼻子”。
“牛鼻子”为啥重要?因为农时等不起人。5日就是二十四节气里的惊蜇,天气回暖,万物萌动,“桃始华”“仓庚鸣”。伴着桃花泛红、黄鹂声声,农民已经忙活起来:东北、西北的农民忙着买种子、化肥、农药、地膜,整理农具、检修农机;华北的农民忙着给小麦浇返青水、追肥、除草;江南、华南的农民忙着给油菜施肥杀虫灭菌,早稻秧苗也育上了。
比起工厂复工、饭店营业,地里的活儿更是耽误不得。老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时一过,农民就是加班加点也种不出应季的庄稼。所以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特别是今年要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稳住农业这块“压舱石”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各地按照低风险地区全面恢复生产秩序、中风险地区有序恢复生产秩序、高风险地区稳妥恢复农业生产的分类措施进行有效疏导,尽早打通农资和生产性服务进村入户的堵点。
3月3日,周家山镇春风村村民在田间栽种中草药麦冬(无人机照片)。 连日来,汉江之畔的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周家山镇春风村村民忙碌在栽植中草药麦冬的田野上。 2018年以来,该村引进优质中草药麦冬进行试种并取得成功,为此专门成立中药材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条。目前已建成的400亩标准化麦冬繁育种植基地,吸纳了村民就近就业,亩均收入1.8万元,年产值达720多万元,形成了土地流转得“租金”、农闲务工拿“薪金”、订单回收增“现金”的脱贫增收新渠道。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这对打通春耕堵点提出更高要求。如今农民种地已经不是几十年前那种自种自收的方式。无人机打药、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收获、专业设备烘干……从耕种、管理、收获再到仓储运输都有相应的专门人力、专业组织提供各项生产服务。这也意味着农业生产是一条条日趋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链,一环扣一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会有麻烦。
打通春耕堵点,首要的是推进农资到村到户。目前全国的国道和省道运行基本畅通,但部分道路尤其是乡村道路封闭,“微循环”不畅。各地应突出解决农资运销“最后一公里”受阻问题,建立农资“点对点”保供以及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禁止违法设卡拦截、断路封路等行为。
打通春耕堵点,还须组织好农活所需人力。农业生产场所大多在野外,一些不合理限制要取消。在严格防疫的前提下,要把引导人员有序流动这件事像精准扶贫一样更有针对性地抓细抓实,不能搞“一刀切”一禁了之。基层干部要及时了解农民群众当下最急迫的生产需求,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早一天把所有堵点打通,全年农产品丰收就多一份保障。(新华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