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三医院隔离病区重症病房主管护师望露

“从重症病房转移到普通病床,是救治的功劳,更是信心和希望的力量!”2月25日,患者张女士远在英国工作的女儿得知她的父母病情明显好转,再三请求父母转达对主管护师望露的感激之情。张女士的女儿说,望露和她的同事们,不仅救治的是父母的身体,还帮她脱离了恐慌、迷茫和绝望。

原来,在查房时,市三医院主管护师望露发现张女士病情好转后情绪仍十分低落。经了解,张女士的爱人也在另一个病区接受治疗,她非常担心爱人的病情。在望露的协调下,医院很快将她的爱人转到同一个病房,夫妻俩彼此明确病情变化、互相鼓励。望露一有时间,就会给他们讲述医院新出院了哪些病人,怎么战胜疾病、对抗病魔。如今,他们俩都恢复得很好。

截至2月22日,望露已在医院隔离区重症病房持续工作了32天。四层衣服、三双手套、两层口罩……这是望露每天工作必要的装备。

疫情来临,本来在儿科工作的主管护师望露主动请缨,要求奔赴救治一线去战斗。1月22日,望露进入隔离病区参与救治工作。每次接班,望露都会提前半小时到达,这是她跟自己的约定。全副武装的防护装备密不透风,让人感觉又闷又热,不到1小时就会汗流浃背;再加上打针拿药需要来回跑动,帮病人翻身等很消耗体力,身上的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望露说,前期由于医护人手不足,他们经常要连续工作8个小时以上。

1月23日,来和望露换班的同事突然病倒了。那一天,她连续工作了11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好友发微信问她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望露爽快地回复:“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啊!”结束当天所有工作时,望露费力地脱掉防护服,里面的衣服已经汗湿透了,身体处于一种脱水的状态,连喝了两大杯水才缓过来。

“特殊时期,自己苦点累点,不算什么。”望露说,只要护理的病人一天天好起来,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护目镜起雾,模糊了视线,让打针、穿刺等基础护理也变得异常艰难。今年68岁的赵奶奶,血管条件差,每逢打针、穿刺,护士们都要扎三四次针,但只要有望露在,就只用扎一次。

“每次一扎就扎进去了,让我少受了好多罪。”赵奶奶说,虽然看不清望露的脸,却记住了她的声音。“一听到她的声音,我紧张的心就放松下来!”

多年的儿科护理经验,让望露练就了“摸着一针见血”的技能。一遇到患者的血管不好找,同事们都会请她来帮忙。

为尽量减少如厕频率,不愿麻烦医护人员,患者胡先生入院后一直不吃饭。望露发现后,主动与他沟通。“我喂你吃,上厕所我帮你清理。”在胡先生的床头,望露对他实施“话疗”,鼓励他把心中的担忧讲出来。胡先生说着说着,竟泪流满面。

此后,胡先生每天都按时把饭菜吃下去,也不再拒绝望露对他的护理。有一次,胡先生腹泻去厕所,刚下床就失禁了。望露发现了,立即前去清理,并安慰说这样的情况每天都会发生,请他别放在心上。

有时候失眠了,望露就坐在旁边,陪胡先生聊一聊天,直到他的心情平静下来。“洗脸、刷牙、刮胡子、清理大小便,这些事情,亲人也很难做到!”胡先生感激地说,“我一定好好配合治疗,不会再放弃自己了,争取早日康复。”

市三医院隔离病区重症救治临时党支部组建成立,望露担任党支部书记。前不久,该支部与福建援宜医疗队临时第二党支部结成“对子”,互帮互助,更好地救助重症患者。令望露开心的是,每每遇到急难险重的事,两个支部总会有人抢着干。

“这个工作最危险,让我来!”在进隔离病房的第一天,望露就主动承担了该病区核酸采样等极容易感染的工作。在望露这样勇往直前的党员先锋的感召下,市三医院已经有22名一线医护人员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周寒飞 通讯员 龚梓)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