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在金湖安家 三峡日报通讯员 刘康 摄
金秋时节,稻香蟹肥,丰收的土地绚丽多姿。宜昌之东,江汉平原西缘,“三峡水乡”——枝江正展示出这个季节独特的风韵。
长江岸边,18万株防浪树默默诉说着光阴的故事;国家湿地公园金湖杨柳依依,水体清澈,水下草场轻轻招摇,吸引了成千上万只南飞的候鸟在此栖息;杨家垱湖繁花点点,水草培育基地一片繁忙;玛瑙河犹如一条玉带蜿蜒,滋养着河畔的居民……
这是一座因水而兴,因水而魅的城市。素有“一江两河百湖”之称,水域面积占市域面积的22.5%。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殷殷嘱托犹在耳边回响。
“长江流经枝江102公里,站好长江大保护的‘枝江岗哨’,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枝江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苗涛说。今年4月,金湖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这是枝江在推进长江大保护、统筹治理水生态工作中结出的又一硕果,也是该市水环境明显改善的一个缩影。
走进枝江,你会发现,50万枝江人民早已把对江河湖库的热爱融入生命,成为浓浓的“乡愁”。
观鸟员的喜与乐
“今年入夏以后,我观测到的白鹭有2000多只,而去年只有两三百只。”10月15日,金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的鸟类监测员佘奕告诉记者,这说明金湖的生态环境和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2018年6月,佘奕调入公园管理处,从此与金湖的鸟结下不解之缘。虽然以前就喜欢鸟儿,但做专职鸟类监测员的要求更高,为了做好这份工作,除了多读专业书,佘奕还积极参加各类生物课堂培训,并主动向专家请教,逐渐成了行家里手。
10月份,冬候鸟开始向南迁徙,以雁、鸭类为主。“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向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小学课本里描述的场景真实地在他眼前出现。鸟儿筑巢、小鸟出生、喂食长大,每一个细节都让他感动不已。
金湖水域面积8000亩左右,启动治理以来,全面退渔还湖,新增湖泊面积778亩,新增绿化面积307亩。形成了深水区、浅水区、滩涂等多种水生态,为不同鸟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合适的场所,来金湖的鸟明显增多。
“鸭类生活在湖面,吃小鱼虾和草籽;雁类和白鹭喜欢在浅水区和滩涂活动;鹬鹤类在干枯和半干枯地带生活。”说起鸟类习性,佘奕如数家珍。
2018年11月,3只青头潜鸭出现在金湖,这让他十分惊喜。青头潜鸭是世界濒危物种,全球不足1000只。青头潜鸭对水质的要求较高,且喜欢安静。它们的出现也佐证了金湖治理的效果。据介绍,截至目前,金湖国家湿地公园发现鸳鸯、红脚隼、黑鸢、白尾鹞、赤腹鹰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各种鸟类179种。
“水质的改善得益于科学的力量”,佘奕说,工程清淤虽然可以换来一时的效果,但用生态的方式才能可持续发展。去年,枝江市邀请武汉大学于丹教授赴金湖开展实地调查,实施“水生植被恢复重建”技术。目前金湖已播撒黑藻冬芽、苦草、黄丝草、穗花狐尾藻共计8万公斤,水草覆盖率达100%,形成了令人惊艳的“水下森林”;种植芦苇、菖蒲、荷花、睡莲等挺水、浮叶植物478亩,从而达到净化水体、提升水质、恢复生态的效果,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Ⅳ类。
今年四五月间,金湖清澈见底,透明度可达1.8米,“水下森林”轻轻招摇,各种鸟儿如精灵一般自由自在地嬉戏、飞翔,吸引了不少爱鸟人士来此游玩拍照。
“金湖好不好,鸟儿都知道”,佘奕说,如今的金湖就是鸟儿的天堂。
渔民“上岸”的幸福
秋天的杨家垱湖,桂花飘香,栾树叶子变黄,芦苇随风摇摆,美人蕉开得正好。从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的“龙须沟”到花草繁茂的生态公园,不过短短3年时间。
正在杨家垱湖水草培育基地忙碌的方正武看着湖泊一天天变清,打心眼里高兴。与环境一起变化的,还有他的身份,“我养了30年的鱼,现在专职种草,也为保护湖泊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他笑着说。
在宜昌市11个大型天然湖泊中,枝江占了8个,针对湖泊问题成因和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的个性问题,2017年枝江市编制完成并发布了“一湖一策”方案,同时启动湖泊周边腾退工作。不再养鱼的方正武寻思着转行。
“种植水草,用生态的方式修复生态”,2018年,武汉大学专家团队给枝江湖泊水体治理开出一剂“良方”。这让颇具市场眼光的方正武找到了方向,他牵头成立了劳务公司,召集了二三十名工人“种草”。
在杨家垱湖近200平方米的浅水区,是水草培育基地。“我们新增了三套喷淋设施,给水草降温增氧”,方正武介绍,这可以保证水草的新鲜度,提高种植的成活率。目前培育的是轮叶黑藻,对水体净化和绿化具有良好作用。
“以前养鱼投入大、风险高,怕病虫害,也怕气温高缺氧翻塘,现在种草有专家手把手指导,轻松多了”,方正武说,心里踏实,觉都睡得香了。
2019年1月,杨家垱湖生态治理工程正式启动。13天时间顺利完成抽排湖水、捕捞清除杂鱼、播撒草籽三项任务。方正武带领团队播撒轮叶黑藻草籽约3500公斤,目前长势良好。种草的同时,杨家垱湖架设起18个生物浮床种植水生蔬菜,开展净水增绿试验;上游多个鱼池改建成湿地公园,来水过滤后进入湖泊。
杨家垱湖的水,变清了。
与方正武一样,陶家湖畔的彭中年也经历了角色的转变——从帮人养鱼到湖泊生态管理员。从1998年开始,他已经在湖边生活了20年,每天早晚,他都会步行或者骑车沿湖走一圈,看有没有人乱倒垃圾、乱排污水。陶家湖水面面积8400亩,沿湖一圈超过20公里,一年行程达12000多公里。
从打工者到生态管理员,57岁的彭中年见证了陶家湖的变迁。“以前养鱼难免投肥投粪,长达十余年的养殖使水体富营养化,湖水浑浊。”2017年,陶家湖被列为枝江市生态节水渔业试点,放养了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禁设养殖设施,并种植了千余亩荷花,水质得以净化,彭中年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每天清晨六点多,他就骑着摩托车出发了,一圈转下来得好几个小时。“现在老百姓的觉悟都高了,排污的情况已经很少见到”。七八月份,稻谷金黄、湖水碧绿、荷花嫣红,“那才好看呢!”彭中年说。
贫困户的新活计
仙女镇鲁家港水库,承担着为枝江城区、董市、仙女、问安、七星台近30万居民提供饮水源的重任,每天供水6万吨,是枝江水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
紧邻水库的石岭村有个贫困户叫陈开富,今年63岁,因为老伴儿和自己长年生病,导致经济入不敷出,在村里的帮助下,通过种植脐橙脱了贫,今年,他有了一份新工作——护库员。
为了彻底杜绝垂钓、游泳、乱扔废弃物、污水排放等威胁水质安全的行为,2018年6月,枝江市投入600万元启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经过一年时间,建起了高质量围网5580米,安装高清视频监控20个,对各类污染水源的违法行为形成强大震慑。沿库种植了200亩的涵养林,将周边农田与库区隔开,既保持了水土,也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水库岸线生态修复及绿化面积达11000平方米。
20余公里的水库岸线中,石岭村就占了10公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巡库”,陈开富介绍,他主要负责环卫、处理漂浮垃圾、禁止钓鱼、劝导村民等事项。由于水库周边的鱼池、农家乐、养猪场均被关停,一级保护区域内民居也进行了迁移,污水直排已经见不到了。年初,村里跟他签订了用工合同,每月有600元的工资。现在,柑橘种植加上务工收入,陈开富每年的收入有3万多元。对“护库员”的工作,陈开富分外珍惜,“不仅是钱的问题,这是饮用水,马虎不得。”
近年来,枝江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民生优先、人水和谐”的理念,统筹治水、治岸、治域,实施净水、活水、秀水、安水、节水、富水“六水共治”,呈现出河库安澜、碧水灵秀的新风光。
村级河长的使命
水,是生命之源。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保护长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枝江市委书记担任第一总河湖长,全市15条河流、8个湖泊、56座水库、153条渠道全部纳入河长制治理,构建了由280名河(湖、库、渠)长组成的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水生态的综合治理。
顾家店镇沙碛坪村29岁的党支部书记李顺,就是村级河长。“基层干部,一要不怕苦,二要耐得烦。”李顺说。从事村级工作五年多来,他积极承担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的职责,坚持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保护长江生态的使命。
沙碛坪村杨家湖港段有一养殖大户养殖2500余只鸭、30余头牛和猪、鸡等,造成水体污染。李顺多次上门做工作,动员其拆迁,并主动帮助办理审批建房手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养殖户最终拆除300余平方米的养殖场并覆土绿化。
沙碛坪村江段属长江流域中华鲟保护区之一,生活有17户长江渔民。因实施禁渔政策,渔民反响很大。李顺多次主动上门与渔民沟通,为他们宣传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终于得到渔民的支持和理解,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渔船统一按要求上岸回收。
每周一次到村里的河、渠巡查一遍,是李顺工作的常态。沙碛坪主排渠沿线有农户居住及3000多亩农田,农业垃圾污染是个顽疾。借巡查之机,他积极宣传政策,劝导并阻止村民向河道、渠道内乱扔垃圾和耕种作物、乱排放等行为,确保了该村良好的生态环境。
种树30年的人生
长江北岸堤防枝江段,密密麻麻的防浪林整齐地排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着江堤。抚摸着自己亲手种下的防浪树,今年71岁的薛传根感慨万千,“30年,它们都长大成林了。”
1988年,薛传根成为顾家店镇河道堤防管理段段长,“那时还没有修三峡大坝,我们这里地势低,到了汛期容易被淹。”为了保护堤岸,上级给他下了种植防浪林的任务。从此,他的人生便与种树紧密相连。
江边栽树不同别处,必须做到深、紧、直。薛传根解释,“深”就是树要栽得深,根才能扎下去,才不怕水袭;“紧”就是要踩结实,树才容易活;“直”就是要成行成列,长起来才能抵御洪水,保护堤岸。
30年时间里,薛传根筹集了500多万元建设资金,带领大家种下了2800多亩、18万多株防浪树,昔日的荒草坝成了绿草茵茵的防护林。时光荏苒,防洪已经不是这片林的主要使命,但依然发挥着保持长江水土的重要作用,成为岸边美丽的风景。
到了退休的年龄,薛传根主动申请留了下来,在新成立的关洲珍稀动植物和珍贵文物管护站工作。“我们这里水势平缓,又不是主航道,是江豚的天然栖息地”,有时候看到江豚在水中起伏,能令他高兴好一阵子。疏花水柏枝被誉为“水中熊猫”,21世纪初,在关洲发现了这一珍稀物种,在薛传根和同事们的精心呵护下,已繁育扩群到10万株。
管护站里,四株榆杨树高达30余米,这是薛传根刚到段里时种下的,见证了他植绿护绿的大半生。在关洲入江口,有一个“好人广场”,默默诉说着薛传根的故事。
“我老了,终有一天将离去,但这些树长起来了,他们会一直活下去,他们就是我生命的延续”,薛传根动情地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勤劳善良的人们恰似朵朵浪花,汇成奔腾不息的江河。他们,正凝聚起建设“田园枝江、三峡水乡”磅礴的力量,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阔步前进!(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彦乔 通讯员 邓海涛 田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