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员干部的帮扶,让我的生活有了盼头,日子越过越红火。”宜都市聂家河镇白家淌村五组村民戴德平的一句感谢,道出了许多脱贫人的心声。
10月17日是第六个“国家扶贫日”,连日来,记者走进大山深处,探访在脱贫一线奋战的群众和扶贫干部,沿着他们的足迹,倾听他们的声音。
脱贫,政策东风成就能手
在聂家河镇白家淌村五组戴德平的家里,他和妻子正抱着一捆捆秸秆准备去喂牛。前些日子,家里刚刚添了一个小牛犊,戴德平的脸上满是幸福的喜悦。
戴德平一家有五口人,曾经家中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地,家庭年收入仅5000元,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2015年,凭借着自己养牛的经验,戴德平打算在家中发展肉牛养殖。但是养牛周期长、资金回笼慢,正当他为资金问题一筹莫展时,村里的扶贫干部带着政策来了。
“按照扶贫政策,一头牛补2000元,让我们养殖有了保障。牛生牛犊后,一只小牛犊可以卖2000多元,这样又可以增加1至2万元的收入。”戴德平说,好政策给了他们脱贫的信心。
如今,戴德平的养殖规模已扩大至27头,不仅摘掉了“穷帽子”,又加盖了新的牛棚。“感谢精准扶贫这一好政策和这么多党员干部的真心帮助。”戴德平说,过去脱贫致富想都不敢想,现在我的生活有了想头更有了盼头。“我打算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致富,脚不停歇扩大事业
周章新是王家畈镇龙潭河村的精准扶贫户,2018年,在政策的帮扶下,周章新不仅住上了新房,还结了婚,并发展起了土鸡养殖产业。今年,家里又迎来了新生命。
“现在国家政策好,我要努力争取抓住这个机遇,把养鸡这个事业越做越大,给宝宝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周章新说。
今年8月,周章新又投资扩大了一个养殖场,占地200平方米,建成后可以养2000只左右土鸡。“准备年底把它建好,明年开始投产。”周章新说。此外,他还忙着给下一批鸡苗修建“新家”,这些育雏笼每个可以容纳上千只鸡苗。而就在上个月,他的前一批鸡苗被“一抢而空”,销售收入达到3万多元。
添鸡舍、购设备、抓销售……化身龙潭河村欣兴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的周章新忙得不亦乐乎。
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满:“现在行情越来越好,明年可以大干一场,争取把贷款还了,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扶贫,不掉一户不落一人
今年是胡学友到王家畈镇白马溪村驻村的第三个年头。自从当上驻村第一书记,胡学友就下定决心,要让白马溪村走上小康,奔向乡村振兴的道路。
胡学友从小在农村长大,他深知贫困村要脱贫,发展思路是关键。他通过一次次走访调查,全面了解了村里的产业发展现状、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他在与村“两委”班子讨论后决定,充分利用村里的山林资源发展茶叶、养蜂、小水果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脱贫。
如今的白马溪村,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增强。2018年底,该村脱贫出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正是有了这样一群奔波忙碌的身影,有了这群干部群众奋斗的铿锵足迹,才绘制出脱贫攻坚路上最美的画卷。(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邓明明 通讯员 吴凯 李迪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