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垃圾分类工作在各个城市推开。
位居长江中上游接合部的宜昌,实现在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中走在全省前列目标,抓实垃圾分类,是责任,更是使命。
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就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培养垃圾分类习惯,改善生活环境,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欲正人先正己。实现走在全国前列目标,肩负着组织和实施功能的公共机构,理应率先探索,争当表率,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当前推进如何?记者走进市直机关进行了采访。
基础,在好谋善作中夯实
“系统推进垃圾分类,最早可追溯到2017年。”
作为直接参与推进这项工作的工作人员,宜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节能管理科科长舒开翠清晰记得两年前启动之时的情景。
2016年12月21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已连获多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宜昌,正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推进垃圾分类落实落地更是刻不容缓。
然而,垃圾分类是一个全社会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从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等各个层面共同发力。
“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宜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负责同志说,推进垃圾分类,政府机关要起到带头作用。
2017年3月,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开始谋划垃圾分类工作。通过梳理,垃圾处理链条一般有收集、运输、转运、处理处置4个环节。其中,垃圾分类是优化垃圾处理链条的重要环节。
当年8月,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联合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保密局,共同下发《宜昌市市直机关废旧物品统一回收管理办法》,解决了市直机关可回收物处理不规范,有害物质无人处理的问题,并明确可回收物、有害物质处理流程、账务处理规定,相关主管部门的职责等。
全市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由此在市直机关系统推进。
责任,在严格考核中落实
2018年5月,大范围的垃圾分类工作在宜昌全面启动。
根据《宜昌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2018年底,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强制分类覆盖率达到30%,2019年达到60%;2020年,宜昌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0%。
按照全市垃圾分类要求,市直机关积极行动,配备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按楼层或者科室进行垃圾分类;各单位进行垃圾分类培训学习……
然而,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号召容易实施难。由于常年的“一锅端”习惯,推进过程中,垃圾混放、乱放的情况依然存在。
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市直机关有效开展?宜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为此组织208名志愿者,对各单位进行垃圾分类指导;组建专业培训队伍,督促公共机构持续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培训,确保干部职工参训率、垃圾分类知识知晓率全覆盖。
然而,将分类意识“种”进公共机构,仅靠宣传动员还不够。
宜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紧握“考核指挥棒”,加大对市直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垃圾分类单项考核力度;严格督查考评,采取不定时、地毯式、全覆盖方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督导检查。
今年6月,该中心将95万个印有各单位二维码的垃圾袋发放至各单位,通过扫描,准确评价各单位的分类准确率。
由此,广泛发动、严格考核、精准评价的组合措施下,一批单位将措施更加细化:市住建局每天按楼层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市委办公室每科室一个负责人,负责该科室垃圾分类回收。
92家市直机关中,涌现出一批垃圾分类标杆单位。
风尚,在自觉践行中形成
喝过的牛奶瓶、饮料瓶,清洗干净后投放进楼层的可回收垃圾桶……这是市档案局每天都在上演的情景。
“垃圾分类是好事,既可以让物品有效回收利用,还可以让环境干净整洁!”档案局工作人员焦永丽是垃圾分类的践行者之一。
垃圾分类推进两年来,市直机关垃圾分类工作可谓“成绩喜人”。
如今,不论哪个机关院内和每个楼层,都可见分类垃圾箱,里面按规定投放着各类垃圾。“绿色的放易烂垃圾,蓝色的放可回收垃圾……”各机关职工对垃圾分类规范烂熟于心。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92家市直机关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100%,废旧物品回收率达到80%,由垃圾分类带来的固定资产处理收入达23万元。2019年1至9月份,全市机关固定资产处理收入已近30万元。
“从一开始的垃圾混放,到如今精准分类,宜昌变化很大。”宜昌方德宏卫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宜昌西陵区14个小区和市委市政府的垃圾分类工作。该公司垃圾分类部主管李数辞表示,两年时间,大家对垃圾分类从一无所知到精准履行,变化“翻天覆地”。在垃圾分拣和处理环节,工作人员工作量明显减少。
“我们今年的目标,就是实现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覆盖率、干部职工参与率、知识知晓率都达到100%,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90%以上。”舒开翠说。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新的文明风尚,也在“分”的强力推进中形成,护航这方天蓝水净地绿的好风景。(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何冠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