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改革创新耀峡江 ——宜昌70年发展启示录之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回望走过的一路,宜昌,这座滨江之城的每一次改革与创新,既是对世界大势的顺应,也是对时代潮流的把握。

不负时代

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上世纪60年代,一大批“三线工程”伴随着五湖四海的乡音、战天斗地的激情,开启了宜昌发展的大幕。

随着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宜昌实现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历史性跨越。大国重器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源、技术和人才,更有世界级品牌引发的效应。

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经济微观活动的细胞,企业需要破题转型发展。

远安三江航天066基地退休职工汪胜启,今天回忆起万山厂生产的面包车和江北厂生产的“双排座”,依然兴致盎然。

这个迎着改革开放春风勇 “吃螃蟹”,踏浪市场经济的老牌军工企业,在推动军民融合积极实践中,打造出影响整个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优质民品,书写了从传统生产型企业到集科、工、贸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转变的佳话。

机遇,属于不因成就而懈怠者、不因困难而退缩者。

从1998年亏损几千万元到现在利税11个亿,从深陷泥潭濒临倒闭的医药公司到亚洲麻醉药品研发龙头,宜昌人福的浴火重生,正是企业以改革杀出市场重围的真实写照。

改革创新,不仅要有实干的决心,也要有巧干的智慧。

破产十余年后,猴王焊丝这个老牌上市企业,在改革创新中涅槃重生,重新坐回特种焊丝国内龙头老大的位置,总投资1.8亿元的智能化工厂技改项目于今年正式开工建设。

安琪酵母、长机科技、黑旋风锯业……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此时,政府怎么办?

凡是市场能做的,都交给市场。市场干不了干不好的,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承担起来。

对这一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市场经济的智慧法则,宜昌在传承中创新:

从首创“三证合一”,到全面推行“五证合一”;从在全国首推涉税执法容缺容错机制为企业减负,到取消、暂停一批涉企收费项目;从千名干部深入企业,收集解决问题2000余个,到实施深化工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政府在科学“瘦身、转身、健身”过程中,不断解决行政管理的错位、越位、缺位问题,激发着市场主体的改革创新活力。

聚力基层

激发群众首创精神

尽管两年前就被选进西陵区民主路社区“两委”班子,29岁的宜昌姑娘昌玉还是保留着当初做“格格”的习惯:遇到有居民打来电话,选择响两声挂断,再回拨过去,帮群众节省话费。

宜昌在全国首创新模式,开展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作为首批网格员的昌玉认为,“宜昌模式”最大特点是,网格化社会治理并非“独自芬芳”,而是放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层面整体部署。数据+N个部门、N种功能,让整座城市都形成了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共享、共治、共用的良好格局。

在宜昌,像昌玉这样每天奔走在自己的网格管理区域内,提供服务、化解纠纷的网格员有1.1万名。

“让网格员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寓管理于服务,妥善解决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各类小纠纷、小案件、小隐患、小问题、小需求。

基层的智慧一旦激发,将喷薄出无穷力量。

2013年,与社区网格有机对接的党员“帮你”工作室,在西陵区40个社区全面建立,吸纳党员志愿者、社会志愿者近2万人,为民解困4200多件。

2015年起,依托政协委员人才库、智囊团的强大力量成立的政协委员志愿服务站,在夷陵区挂牌,搭建起服务群众的桥梁,1.5万人次受益。

2017年,凝聚基层智慧和心血的宜昌首创——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得到中央肯定,向全国进行推广。

“坐在办公室想想都是困难,到基层走走全是办法。”这是一位干部走访调研时的深刻感受。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多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在基层里激发活力,寻找攻坚克难的办法——这是宜昌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爬坡过坎时如此,一帆风顺时亦然。

2017年,宜昌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这是400多万宜昌人用行动践行文明、守护文明,传递正能量的结果。

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推动事业发展,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是70年发展带来的重要启示。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王莹

历史不会忘记:

农民企业主王荣义,1954年的一次大胆试水,让以他名字命名的宜昌第一个农业合作社掀起了农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的高潮,全区提前两年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而今,总数位居全省前列、遍布全市的79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赤脚医生”覃祥官,60年前的一次集体创新,让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长阳一个偏远农村发端,带着让广大农民“看得起病,吃得起药”的美好愿景,在祖国大江南北生根开花。那一年,宜昌用于卫生事业的投入仅为1084万元。50载过去,这一数据已增长至134588万元,增长了123倍。

触摸史迹,这些曾经念念不忘的探索、实践与期盼,都在改革的春风中等来了最动人最持久的回响。

见微知著。长期以来,我们党对改革、发展和民生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改革的初心在于人民,动力来自人民。推进改革创新,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改革聚焦的是制度层面的宏观问题,但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老百姓的所感所得,这也是衡量改革成败的最关键指标。

群众的呼声,就是改革的方向。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成为全省首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合格城市,到新世纪一轮接一轮的“改薄”工程;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到十九大后着力打造“宜学之城”,宜昌风雨无阻的教育改革,让解放之初文盲占全区人口86%以上的教育落后面貌永远地成为历史。新时代,教育事业已然从“有学上”转为“上好学”,向着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优质、公平、均衡、高质量的教育稳步前行。

群众的诉求,就是改革的目标。

受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彰的“互联网——分级诊疗”探索,让县域内就诊率长期稳定在90%以上。“上级医院专家+基层家庭医生团队+网格员”三位一体的签约服务团队,让群众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革新之下,一个又一个“宜昌经验”走向全国,宜昌人民期望寿命由1978年的68岁,延长至现在的78.52岁。

群众的愿望,就是改革的动力。

从2014年起就成为全国第一批养老改革试点城市的宜昌,以医养结合为改革创新点,在全市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8年,宜昌成功获批全国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获得中央财政2921万元资金支持。

2018年,宜昌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392.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近80%。宜昌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入选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百强。

70年来,人民始终是改革的决定力量。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改革带来无尽机遇,人民之梦拔节生长。(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王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