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应时因势向大洋 宜昌70年发展启示录

9月7日,宜昌首届进口商品展“开市”,市民周捷喜提雷诺品牌的平行进口车,笑言“物美价廉”。从曾经的凭票供应到如今在家门口逛“国际超市”,开放发展为宜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70年弹指一挥间,宜昌从内陆一隅走向改革开放前沿。宜昌的城市精神,“开放包容”已成为第一特质。

葛洲坝工程催动首次蜕变——

走出国门引进技术设备,建设新型工业城市

解放之初,峡江小城百事待举。所幸,宜昌被国家列入“三线建设”区域,一批企业和科研院所“迁居”于此,发展基础迎来宝贵的支撑。

1970年,国家正式在西陵峡末段兴建“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

历时18年建成的葛洲坝,装机总容量、年发电量均居当时全国之首,宜昌因此被定义为“以水电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城市”。

把握定位,抓住机遇,变革观念,走出国门,宜昌开始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1981年3月,宜昌派出由市纺织局组团的第一个出境考察团。接着,市二轻局、市机械局分别组团赴日本、瑞典考察编丝织袋和电焊涂压生产线。随后,十多个技术考察团出境、出国洽谈引进事宜。

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使宜昌工业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生产技术提高到新水平,也为宜昌产品扩大出口奠定了基础。

1981年7月,葛洲坝电厂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这一时期,到宜昌参观访问、旅游观光的外国人、外籍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人数大增。其中不乏亨利·基辛格、卡拉汉·希思、瓦尔德海姆等当时美国、英国和联合国的政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宜昌对外开放开始加速。地区外贸局与深圳外贸总公司合资成立深宜联合贸易公司,在深圳建立了数十个外贸收购网点,拓展了宜昌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

1988年7月,宜昌城区获得直接对外进出口的经营权,成为对外贸易开放口岸城市。同年10月,宜昌地区除远安县以外的其他8个县、市被列入对外国人开放地区。

在工业领域,宜昌市建筑安装总公司走出国门,承担援建利比亚的工程任务。猴王焊接公司和宜昌市电视机厂分别在国外办厂,开拓了对外合作的新领域。

80年代末,宜昌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建成区面积发展到30余平方公里,生产总值突破52亿元,东山大道、沿江大道、滨江公园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相继建设。

三峡工程赋予黄金发展期——

构建对接世界全方位格局,从中等城市迈向大城市

1992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同一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的重要讲话振奋全国。 

重大的历史性机遇面前,宜昌市委提出“依托长江、清江,开放开发,服务三峡,振兴宜昌”的发展战略,计划到下一个世纪初叶,把宜昌建设成具有全国一流水平、世界先进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的1994年,宜昌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所属宜昌、兴山、秭归三县被列入三峡经济开发区。这一年,宜昌参加了中美、中加贸易投资洽谈会,承办了湖北省第九届体育运动会暨第三届中国湖北三峡艺术节。

1996年,市委、市政府新设招商管理局。此后,宜昌抓住三峡截流,高峡出平湖的有利时机,先后两次组织境外大型招商,并在宜昌举行了10次招商引资系列活动。

进入新千年,中国加入WTO组织,参与世界竞争,宜昌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2000年,宜昌举办首届中国湖北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经贸洽谈会、宜昌浦东促进会第三次年会经贸洽谈会等大型招商活动,68个外资项目落户。

2000年至2002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从不到1亿美元猛增至2.4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有13类120多个品种的产品出口近70个国家和地区。

正是在服务三峡工程建设的期间,宜昌基本形成对外开放的全方位格局,相继设立了口岸办公室、宜昌海关,建成三峡机场、公共保税仓库、宜昌港二类水运口岸,以及成立宜昌检验检疫局,建立江海联运码头,开通铁路国际联运专线等。

三峡工程直接拉动旅游业快速发展。2001年,宜昌被命名为全国第二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从2000年到2002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3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2亿元。

1992年至2002年间,宜昌相继与瑞典塞得港市、德国路德维希堡县、乌克兰扎波罗热市、法国瓦朗谢纳市等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宜昌GDP总量增长近10倍,城市人口增加到120多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7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跨越。

融入“一带一路”注入新动力——

以开放之姿接续奋斗,迈上第三次腾飞之路

2003年,宜昌被省委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此后,省党代会、“两会”多次提出“支持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要求宜昌进一步提升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崛起、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建设等一系列历史机遇叠加呈现。

如何实现更深层次的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高质量发展?宜昌把拉近与世界的时空距离作为先手棋,向内陆开放高地加速迈进。

十余座跨江大桥建成或在建;设计时速均为350公里的沿江高铁和呼南高铁将在宜昌交会互通;依托白洋港、茅坪港探索推进“大分流、小转运”多式联运,加快构建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8月28日,国内首条引入码头平台的集装箱新型铁路——三峡枢纽白洋港疏港铁路启动建设,将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实现铁水联运无缝对接。

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国际物流通道相继建立。2017年11月,首趟“宜汉欧”国际货运班列首发。2018年9月,“宜昌—钦州—马来西亚巴西古当”国际铁海联运首发,打通了全国第一条由中部地区始发的南向通道。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项目扎实推进,未来可实现游客吞吐量500万人次。

三峡保税物流中心累计监管货值超过30亿元,呈井喷式增长。宜昌跨境电商产业园建成开园,宜昌综合保税区即将达到封关运营条件。

对接国际市场,带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觉醒与主动。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等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在宜昌强势崛起。今年6月底投产的广汽宜昌乘用车项目,52秒下线一辆新车。

宜昌企业阔步“走出去”。2018年10月,宜昌科力生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投建湖北首个中亚工业园。今年2月,宜昌安琪酵母公司在俄罗斯建成继埃及工厂后的海外第二家工厂。宜昌人福药业的产品出口至22个国家,实现原料、制剂、技术全方位输出。

目前,“宜昌制造”出口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宜昌外贸进出口额超过200亿元,其中与“一带一路”前7位贸易伙伴贸易额达到36亿元。

经济合作日益频繁,带动对外交流同频共振。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元首、议长、部长曾访问宜昌,宜昌也与19个国家的24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关山飞渡70年,应时因势向大洋。每一次开放,每一步开放,都提升着“屈原昭君故里,世界水电名城”的国际影响,也镌刻下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足迹。

一切早已开始,一切远未结束。开放包容的宜昌,必将续写新传奇。(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高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