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宜昌 品质生活 宜昌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回眸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断更新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日益完善和方便的健康服务体系,满足了宜昌人民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2016年11月,宜昌入围国家38个健康城市试点,拉开了健康宜昌建设的大幕,也开启了宜昌人民对品质生活的更高追求。

医疗资源飞速发展

“这么好的条件,当年哪敢想!”只要有空,82岁的李嗣昌都要到市中心医院门急诊大楼逛逛,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欣慰和惊喜。

1957年,李嗣昌到原宜昌专署医院工作。“当时,整个医院不到80人,住宿和办公都在一个两层高的楼房里,只开设了妇产科、外科、内儿科三个临床科室。”李嗣昌至今还记得,当年一位名叫洪济的医生主刀了一台阑尾炎手术轰动全城,“在宜昌也可以通过开膛破肚看病了!”

上世纪70年代末,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宜昌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开始以几何倍数大步迈进。

市中心医院门急诊大楼、市中心医院江南院区、市一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等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麻醉机、超声刀、腹腔镜、电子胃镜、CT、核磁共振等国内外领先的高端医疗设备越来越多,名医生、名专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截至2018年底,我市已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909家,其中三级医院11家,三甲医院6家。每千人拥有医师2.78人、拥有护士3.69人,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基层,1249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让市民“小病不出门”;在医院,4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让大家“大病不用怕”。

以前遇到疑难重危,大家需要去京沪汉等地求医。现在,在宜昌看病已成为本地甚至鄂西渝东患者的首选。

智慧医疗更加方便

8月17日上午,在市一医院,市民李先生用手机里的电子健康卡扫码很快完成了挂号、看病、缴费等一系列流程。

“以前看病,都是早起赶到医院,挂号、看医生、付费、做检查都要排队。看一次病,半天的时间都算少了。现在,挂号、缴费、看结果都在手机上,很快就搞定,太省事了!”李先生的看病感受,是我市智慧医疗成就的最好说明。

大医院拥挤不堪,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各医疗机构和群众曾经苦不堪言。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2年,我市创新推出“互联网+分级诊疗”。经过3年探索,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2015年,全市774家医疗卫生机构联网应用分级诊疗转诊协作服务平台,覆盖预约、就诊、转诊、结算全过程,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病再转诊”的目标,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目前,我市县域内就诊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

2015年起,网上预约挂号、分时段诊疗、网上查看结果、分级诊疗等便民举措,开始走进群众的生活,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就医模式。

今年8月1日,我市开始全面推行电子健康卡。以后,老百姓看病只要带上智能手机,打开手机亮出电子健康二维码一扫,预约、挂号、看诊、检查检验、缴费、看报告、查健康档案等,各个服务环节都可轻松搞定。

健康宜昌成果初显

改革无止境,发展不停步。2015年,市政府将创建“全国健康城市”,纳入政府“十三五”规划。

为了贴近宜昌实情,我市编制了《宜昌市健康城市建设规划(2018—2020年)》,在强化国家和省级健康城市文件中健康环境、健康社会等六大发展任务的同时,融合了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旅游产业、网格化健康管理等发展任务,更具“宜昌特色”。

2018年7月,宜昌在全国首推“宜健通”城市级互联网+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创新推出一部手机管健康。市民可在APP上,在线建档、预约专家、办理就诊,精准智能地管理和预防疾病。

健康城市的推进也让群众拥有了更加健康的体魄。2018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达到22.22%,孕产妇死亡率3.16/10万,婴儿死亡率2.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67‰,处于历史新低,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健康宜昌建设是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宜昌将依托这个平台,驱动、引领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顾昱介绍,到2020年,我市将基本形成以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养老服务为重点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3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达40张,人均期望寿命达80岁以上,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和10/10万以下。(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卫健宣)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