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市农科院里寻“商机”

图为市直驻55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在市农科院了解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翔 通讯员 汪军 摄

聆听现实声音,让成果贴近生产实际;把握时代脉搏,让科技助力产业扶贫。6月14日,市直驻55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在市农科院的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现场了解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宜昌适合种什么?产业扶贫要发展什么?哪些品种新、销路好?哪个模式优、效益高?”市农业农村局将组织编写的《产业扶贫种什么·农科院专家如是说》和《宜昌市农业产业扶贫高效模式》小册子发给现场的驻村第一书记,内容覆盖了柑橘、猕猴桃、李子、枇杷等12个学科36个主推品种,囊括了“羊肚菌—玉米”、“虾稻”等17种高效种养模式。

近年来,我市农业专家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了大量的创新和实践。展示中心内,种植了“秋姬”李、“夏黑”葡萄、“大五星”枇杷等11个种类60余个特色果树品种;有通过光温传感器监测环境,及时发现生产问题,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农业物联网系统;还有人工控制温光水肥气、精细管理栽培、全年无休生产的智能化温室。

“我市贫困户大多集中在半高山地区,为补齐我市农产品在半高山地区的短板,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和品种筛选试验,得出小水果产业发展对破解宜昌广大中山地带产业扶贫难题具有积极作用的结论。”宜昌市农科院院长王友海介绍。

不止是品种技术普及推广,更是人才队伍重心下移。活动现场,市农科院小水果、羊肚菌、大球盖菇、茶叶、优质稻研发团队代表卢梦玲、刘世玲、王昌付、黄声东、田进山走到台前,分别与村党支部书记和企业代表签订《科技助力产业扶贫协议书》,进一步发挥科技在产业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将产业扶贫项目落到实处。

今年以来,市农科院先后在深度合作“百企”和核心示范“千村”设立“五个一”行动宣传牌10个,举办大型现场观摩会10余次,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35场次,培训培养企业技术骨干或农业科技带头人共18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00份,带动农业科技户185个。(三峡日报全媒记者皮亚捷、通讯员吕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