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一个家族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地方,在过去,几乎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由于战争等原因,如今很多祠堂被毁掉,而在襄城卧龙镇有座薛氏祠堂,当它维修后再一亮相,连专家都说像这样气派的祠堂全市少有。
趁着端午小长假,本市几位文史人员来到襄城卧龙镇胡巷村,要看一看修好不久的薛氏祠堂。
文史研究者李治和说:“这个祠堂我十年前来过,它多次维修的过程都有碑记。这次看到祠堂又作了整修,而且修旧如旧。”
薛氏祠堂占地三百多个方平米,有庭院、厢房和祭堂。在祭堂大门前,刻有“河东世家”几个大字。
据薛家后人薛顺发介绍,“河东”位于山西西南部壶口瀑布一带,因为在黄河以东,有了河东的名字。在祭堂的墙壁上,镶有四块保存完好的清代石碑,上面清楚的记载,在清代嘉庆11年,薛家人从山西河东搬到襄城卧龙镇,建了规模较大的祠堂,虽然历经两百多年,但房上的雕刻和木柱保存完好。
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靖说:“薛家祠堂的建筑,整个雕刻比较精美,而且保留了很多记录他们家族的碑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史专家介绍,中国汉民族是敬重祖先的民族,几乎在每个家族中都建有祭祀祖先的祠堂,到了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靖介绍,每个乡村、每个家族实际上都有祭祀祖先的祠堂。到了民国,由于战乱,很多祠堂都毁掉了。
薛顺发说,薛氏祠堂因为藏在村庄里,不显眼。到了四、五十年前,成了村里的保管室,有幸保护了下来。
前些年,薛氏祠堂由于没人维护、看管,祠堂的瓦和椽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主体结构保存完好。去年,薛家后人捐款四十多万元,对祠堂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维修,前不久,祠堂基本恢复到清代的样子。
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靖表示,这种祠堂目前保存下来的不多,它有利于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旅游开发。
襄阳广电全媒体首席记者:汪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