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文艺

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文艺?14日,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省文联联合主办,南京市文联、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文艺新时代·南京论坛”上,全国文艺名家围绕“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阐释”“主旋律创作研讨”“以网剧为例,探讨网络文艺的价值导向”“文艺创作与当代传播”四个专题展开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研讨交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下,必须以一种崭新的视域来审视中国文艺。

文艺创作对接当下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中国不仅向世界提供产品,还对外输出我们的文化、思想概念、发展理念,输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个是特别了不起的一个变化。那么我们究竟拿什么样的文艺作品与世界对话?”在《解放军报》文艺评论家主编傅逸尘看来,新时代对中国的文艺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文艺作品要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经验,观照个体感受。另一方面,文艺创作必须跟上时代和民族发展的脚步,从《战狼》等“爆款”的出现来看,观众亟需家国情怀的“中国表达”,写出带有大国气象、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的文学文本。

讴歌新时代,讴歌人民英雄,是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谈到英雄和历史的关系、英雄和人民的关系,以及如何让英雄在作品中丰富立体地呈现等话题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指出,红色文化的当代激活,要警惕高大全式的拔高和虚夸,反对标签化的张贴,“要高度重视文艺的原创性,创作者必须连通个人生命体验和广大民众理想心愿之间的共同点,最大限度地在个人观察和时代社会重大命题之间找到一个最好的平衡点。”

科技题材大量进入文艺创作领域,眼下已成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一个新的突破口。“科学家和科学事业之间的关系,就好比跳高运动员和跳高架子,运动员要不断挑战新的高度,不断去面对可能的失败。科学家追求的事业极为遥远,个体的生命又太脆弱,从这一个角度看,它是一个‘悲剧’,却可以催人奋进,发生积极的力量。”在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胡晓军看来,科技题材的逐渐进入,能够为当代中国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注入能量和底气。

主旋律创作是一种主流价值观的表达,载体是文艺作品,不能简单图解,作品的艺术性同样重要。“如果主流文化得不到年轻人的呼应,那么主流文化最终会被边缘化。”最近,一部原创革命历史题材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在上海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张智华感触颇深。在他看来,新文艺时代,要有新的文艺样式。这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文艺作品要想征服年轻观众,必须重视审美迭代,从思想、话语体系、语言风格等方面跟上时代的发展。

新媒介催生新的文艺类型

新媒介、大数据、智能化……技术高速发达的时代,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当代文艺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情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媒介有这么强大的意识,谈恋爱离开手机一小时就会出现问题。从文学创作方面来看,晋江网现在一天要产生750部文学作品,每三秒钟就有一篇文章发表,今后拍一部电影,有可能演员演出十分钟就够了,剩下的由智能机器人完成。”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认为,新媒介给当下社会每一个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供了无限空间,“可以说现在是一个想象力爆发的时代,文学艺术创作和文学艺术传播要正视这一点,并有效利用这个机遇。”

“最近有一本书《武汉长江大桥》,它不是报告文学,是把这个桥所有的文献、信件、图纸、照片、新闻全部整合到一起的多媒体版本。”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陈卫星看来,新媒介的改变,让新时代的文艺作品面临更多元化受众的挑战,而这个挑战不是形成对抗性关系,而是形成对话性关系。他认为,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积累最深厚的地方,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与会专家指出,从文艺生产的角度而言,网络时代人人都可能是艺术家或评论家;从传播角度而言,文学作品的传播平台、途径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今天的许多文艺作品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或社交平台传播;从接受角度而言,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也多是通过新媒体以及各种社交媒介接触和了解文艺作品。专家认为,新的媒介必将催生新的文艺类型和表达方式。

重塑网络文艺审美价值

以网剧为代表的网络文艺作为此次“文艺新时代·南京论坛”的议题之一,走进了主流文艺圈层的关注视野。

北师大教授、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张智华说,近四年来,平均每年新播网络剧与新播电视剧的数量旗鼓相当。随着更多资本的介入,网络自制剧的综合品质在不断提升,逐渐从“边缘剧”向“主流剧”发展和靠拢。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共有网民8.29亿,张智华认为,在这一基础上,中国网剧未来的发展将大有可为。

一方面,网剧以赶超电视剧之势迅猛发展,制作出的剧集一改早几年先电视台播放、后上网播放的顺序,而变为先网后台。另一方面,相比传统电视剧的层层审核制度,网剧因为缺乏相应的监管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令人堪忧。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举例说,2018年度优秀网剧评选活动,最终入选的优秀网剧有一半是青春爱情题材剧,如《忽而今夏》《最好的我们》等,尽管这些网剧传递的青春文化、励志文化有着积极向主流文化靠拢的正面价值导向,但剧集内容仍然比较轻浅,远离生活,叙事模式化,与主流价值观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另外,一些涉案网剧如《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等,虽以精良制作著称,却存在渲染暴力、画面血腥等分寸问题。还有2018年最红爆款《延禧攻略》,虽然在宣传中,不断打出尊重传统文化、推广非遗的招牌,却难掩其剧情隐含的权力崇拜、权谋文化观、庸俗成功学等非正面价值观。并且这一类网剧由于过度抬升了娱乐化、游戏化,而使其教育、审美功能下降。 对于这一现状,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建议,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应统一审核标准,建立网剧分级制、注册制,以避免网剧走入三俗路线,而对青少年网友产生不良影响。(中国经济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