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成都、处处动人。走进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化工新村洪安小学的“循乐园”,美景尽收眼底。很难想象,眼前这块占地五亩的乐园,曾堆满了荒草和建筑垃圾。
“这棵樱花树自从用了小区厨余垃圾的堆肥后,长势一年比一年好。”初春,成都青羊区八宝街社区王家塘12号院内,樱花正艳。树下的老人们,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夸赞樱花的美。
如今,“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一观念正逐渐成为共识。据悉,成都市生活垃圾日产量1.65万吨左右,成都生活垃圾末端处置面临较大压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将餐厨垃圾、园林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在前端分流,既能缓解目前成都生活垃圾处置压力,也能促进垃圾处置企业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在成都,已有一些社区、学校在为此努力,他们正努力让垃圾变废为宝,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新时尚。
厨余垃圾何处去,化作春泥更护花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城市固体废弃物中的厨余垃圾管理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
厨余垃圾有机成分高、湿度大,如果直接进行焚烧或者填埋处理,容易造成环境安全隐患。此外,厨余垃圾容易腐烂,造成恶臭气体排放、病原体繁殖、蚊虫滋生等环境影响。如果能在源头将厨余垃圾单独分离出来,并进行就地处理,就能极大地减少垃圾处理的社会成本。
如今,成都青羊区八宝街社区王家塘12号院小区里居民垃圾分类率达到90%,分出来的厨余垃圾混合小区绿化垃圾进行就地资源化处理,变成了肥料,真正实现变废为宝。据悉,该小区内所有绿植的肥料均来自堆肥,剩余的肥料还曾转送给其他小区。
王家塘12号院的垃圾分类点(朱虹 摄)
王家塘12号院的厨余垃圾堆肥点(朱虹 摄)
走进王家塘12号院的垃圾房,并没有想象中的臭气熏天。“这都是垃圾分类后,将厨余垃圾单独分离出来,并进行就地处理的结果。”小区服务办公室工作人员赵丛青告诉记者,过去小区的垃圾收集房,由于长期收集混合垃圾,地面油腻,气温稍高时就会有异味及蚊虫问题。居民对此很有意见,但始终得不到有效改善。“直到成都根与芽的工作人员把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厨余堆肥技术教给我们,环境才开始越变越好。”
从2017年3月起,王家塘12号院服务办的工作人员就与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探索厨余垃圾收集、堆肥以及堆肥区管理等工作,还和居民一起创立了小区垃圾分类的管理模式。
“堆肥原料简单,实现良好发酵且发酵过程不会带来对环境的破坏,成熟肥无害且具有一定肥效。我们院子里所有的植物都用上了自己家厨余垃圾转换而来的有机肥料,大家都很满意。”王家塘12号院管委会主任王仁康说,按照统计平均每月厨余垃圾及绿化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近1吨,相当于该小区1/3的垃圾清运量。
不过王仁康坦言,让小区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并不容易,而根与芽的工作人员与社区居委会的长期宣传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区所有的垃圾需要分类投放,厨余需要在家分好并除袋投放。大多数居民的正确参与使得小区产生了垃圾分类的氛围,这极大地促进了大家良好习惯的养成。”王仁康告诉记者,为了方便大家转移厨余垃圾,从一开始就给该小区每户居民提供了两个小型分类桶。“垃圾房门口的清洗池,也是为了便于居民投放后清洗。这些细节是居民一起磨合、完善出来的。”
“王家塘12号院垃圾分类的成果吸引了不少在社区环境治理、社区营造方面有兴趣及有意愿进行堆肥尝试的个人和集体前来参观学习。但我们不主张完全复制,因为每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成都青羊区八宝街社区党委书记刁义看来,垃圾分类靠的是居民发自内心的行动力。如何有效推行?办法其实来自于老百姓自己的智慧。“居住在这里,要想自己生活更巴适,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小手牵大手,环保教育助力校园垃圾分类
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工作,不能靠班主任苦口婆心,也不光靠投放大量的分类设施,关键要唤起同学们的积极性。
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小学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2018年下学期学校产生熟厨余544.54kg(被市政餐厨车拉走);可回收垃圾纸类376kg,塑料472kg,铝323kg,墨盒213kg(交由回收公司);堆肥2135kg,产生肥料475kg,学校实现了垃圾回收和部分资源的循环利用。
从2017年起,该校形成了以学生自主管理为特色的校园垃圾管理模式,人人都是零废弃校园的行动者。去年,学校的零废弃理念和成效不仅影响了所在社区,更影响着龙泉驿区内外的其它学校。今年,垃圾减量成为了学校零废弃工作板块的重点内容。
洪安小学堆肥小组堆肥(图片由校方提供)
学生们进行探究式学习与讨论(图片由校方提供)
“让学生监督老师,让学生爱上自然、让学生带动家庭。”洪安小学德育主任何小燕告诉记者,垃圾分类难,但学校的目标是“零废弃”。
洪安小学里,一栋写着“环保银行”字样的房屋是该校垃圾分类的主阵地。“环保银行”旁是一个垃圾分类站,里面摆着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它垃圾等4个颜色各异的垃圾桶,“银行”收的就是这些东西。在“银行”工作的同学,不仅经过了严格挑选,还需铁面无私。
“学校两年前设立了对学校垃圾进行分类管理的环保银行,最大特点就是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检查学校的每间办公室。”何小燕介绍说,环保银行工作小组行长、副行长、财务、工作人员都是该校学生。“无论是校长办公室,还是班级和其他功能室,每天都需要进行垃圾分类。每周,环保银行的同学对全校师生进行评估。”
洪安小学的环保银行(朱虹 摄)
“对待同学和老师,检查的标准是一样的。那就是,是否按照垃圾分类的知识严格进行投放。”洪安小学“环保银行”的行长董玉琴同学告诉记者。
“许多老师都是在自然教育和垃圾分类课程的引导下,才慢慢意识到垃圾分类对于环保的重要性,也因此变得更加积极。”何小燕坦言,起初一些老师对垃圾分类并不积极,被“环保银行”工作人员当着全校师生点名批评后,这种状况大为改观。“现在垃圾分类成了全校师生的共识,学生还带动了家长、周边社区居民参与。”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自然,洪安小学建立了有机农场“循乐园”。
“‘循乐园’的那片土地,原本学校在修建的时候倒入了大量的建渣、混泥土、石块等。这些物质让植物无法生长,学生在调查研究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把改良土壤生态种植作为我校改善环境问题的重点。”据何小燕介绍,“循乐园”植物肥料的主要来源是落叶及餐厨垃圾堆肥。
“通过自然教育,希望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白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何小燕说,学校未来的目标是让垃圾分类和减量成为习惯,成为无需监督自然而然的事情。
鼓励全民参与 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新时尚
在成都,垃圾分类知识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业已成常态。然而,在业界看来,方案再科学,措施再合理,一旦缺乏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走进生活。
“在成都郫都区望丛社区和双柏社区等地做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工作时发现,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同度很高,参与意愿很强,但对分类标准认知较模糊。”在成都根与芽文化交流中心执行主任赵璐看来,越来越多的居民知晓环保知识,离不开政府全方位的分类知识普及和公益宣传。
据成都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成都将“推动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接下来,力争到2019年底出台地方性法规《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及地方标准《成都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规范》,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设施体系和工作体系,实现全市党政机关、学校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100%全覆盖,军队、商业综合体生活垃圾分类100%全覆盖,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50%,城镇社区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50%的目标。
“希望能全方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公益宣传,研究并制定全民参与的激励机制,建议通过全市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市民群众/单位专属绿色账户,用绿色账户的方式制定激励措施和激励机制,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全民参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在采访中,成都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相关专家也提出建议,“研究鼓励全民参与的激励措施,促进全社会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人民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