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护队:江豚的“守护神”

编者按: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近年来,我市既修生态、更修人文,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涌现出“三峡蚁工”等一批“生态好公民”。他们的故事感人,应当宣扬,值得学习。

《三峡日报》将从今天起,推出《家住长江边》专栏,重点报道长江两岸干部群众在水体整治、水源保护、污水处理、流域治理、岸线复绿、植树造林、环保执法等领域的典型人物、突出事例,让那些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作出贡献者走进我们的专栏、成为追捧的“网红”。

江豚协助巡护队队员正在进行巡护。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婧 摄

3月1日天刚蒙蒙亮,何宝兵和谢顺友穿着“宜昌渔政”的工作服,一路小跑来到临江坪江段,跳上宜昌江豚协助巡护船,打开“江豚管家”APP,向下游驶去……

同时出发的还有两艘巡护船。6个人以夷陵长江大桥、临江坪为节点,将葛洲坝以下30公里水域分成3段,各自展开巡护。

在此之前,何宝兵和谢顺友都是渔民,在江里“泡”了二三十年,对长江资源了如指掌。据他们讲,这里是江豚最集中的活动区域之一,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江豚明显减少。

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江豚种群量衰减,意味着了长江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长江生态告急。从2002年长江开始禁渔。何宝兵就从那里起,成为宜昌渔政“编外人员”,参与禁渔期巡护。

“2008年,胭脂坝水域发现2头江豚”,“2012年,胭脂坝水域监测到3头江豚”,“2017年,宜昌江段监测到17头江豚”……渔政部门记录着这些可喜的变化。

禁渔见效后,政策继续收紧。2018年1月起,宜昌中华鲟保护区实行常年禁捕,区内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全部上岸,转产安置。

“年过半百,突然丢了饭碗,谁会好受?”大家都清楚,接受事实需要一个过程,但为了后人,禁渔宜早不宜迟。

同年6月,宜昌组建江豚协助巡护队,6名经验丰富的退捕渔民转变身份,成为“护豚员”。

从那时起,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雾弥漫,江豚协助巡护队都坚持每月巡护400公里。截止目前,巡护里程已突破1.4万公里,观测到江豚上百头次。

巡护,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要保护江豚安全,营造“宜鱼”的水生态,江豚协助巡护队还要配合渔政部门,打击非法捕捞。

1月9日,协巡队员与渔政执法人员在宜都关洲水域蹲守了45个小时,成功破获一起电打鱼案;1月31日,配合渔政部门云池港深水码头蹲守了10个小时,成功破获一起电打鱼案……

“电极所到之处,各种鱼、水生植物全部被电死,不可不防啊!”“资深”渔民都深知其危害,所以只要听到风声,就风雨无阻的加入“战斗”。(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