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宜昌现象”背后的“宜昌路径”之“惠民”
在市中心医院远程会诊中心,来自北京301医院呼吸内科专家高晓芳教授为该院一名患者进行远程会诊。通讯员 韩毅 摄
城市文明建设,不会一朝功成,而是永在路上;不能作匣中瑰宝,而应该惠民可感。宜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给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推动文明创建与民生福祉互促共进。
用伟大心态做小事,增强获得感
“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宜昌在文明创建过程中坚持算政治账、长远账、民生账,舍得拿出黄金地段、大笔资金,解决好群众停车难、买菜远、健身场所少、如厕不方便等身边事,用伟大心态做小事,普惠于民。
滨江公园位于沿江黄金地段,市政府舍弃数百亿元商业开发利益,建设20公里的全国最长滨江公园,还江于民、还绿于民。
地方立法将34块公园绿地、8处山体及2处水域纳入永久性保护,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14.24平方米,每位市民都拥有一个“绿色客厅”。
整合资源、全域统筹,利用城市边角地建永久性停车场、利用征用地空档期建临时停车场,新建停车场30个,新增道路泊位5800个,打造“智慧停车”系统,“停车难”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实施提质惠民三年行动,改造杂居小区541个,改造和新增城区农贸市场77家,市民从家门口切身感受到文明创建带来的实惠。
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要求,一手抓棚改、一手抓保障房分配,城区人均住宅面积40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开展农村住房“消危减土”、厕所革命三年行动,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变得更美、更靓。
用工匠精神破难题,提升满意度
96%,这是宜昌群众对文明城市创建的满意率。
满意率来自以“工匠精神”攻克“不满意”:业教保医……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宜昌创新“互联网+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全面开通掌上医院,实现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县域就诊率90%以上,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每千人口床位数、拥有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首批全国健康城市试点。
绘制“农民工就业线路图”,打造15分钟就业创业服务圈,开展“我选湖北·爱上宜昌”行动,创新“网上就业局”服务平台。
推广集团化办学、网格化招生、分类化发展、教师竞聘,在中西部同等城市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市区全覆盖。打造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监管链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连续三年获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成为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镇基本养老保险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95%以上。先后5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标准在湖北市州居首。以亚行贷款综合养老服务示范项目引领中国未来养老新模式,入选全国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用猛将作风抓发展,筑牢小康梦
提升城市文明,小康关口必过。近年来,宜昌推动党员干部发扬猛将作风,敢于扛责担当,心无旁骛抓发展,上下同欲奔小康。
建支部、建协会,单位包村、干部包户,龙头企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促作风转变、促农民增收——全市深入开展 “双建双包双带双促”帮扶行动,健全大扶贫工作格局。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强化就业、教育扶贫,拓展光伏、电商扶贫等新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度推进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同步开展农村精神扶贫“四扶四强”行动(扶志向强动力、扶文化强素质、扶文明强精神、扶生态强后劲),实现“富口袋、富脑袋、富万代”相统一,培育了一批全国文明村、环保模范村、特色产业村和致富带头人。
筑梦全面小康,猛将不断走来:舍弃广州都市生活、回乡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南归头雁”曾凡柏,提着油锯、悬在崖边、两年凿出一条脱贫路的“背脚佬”覃远奉,帮助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摩托车上的村支书”王爱珍,付出23年铺开生态产业致富路的“脱贫铁人”郑学群,组建找水“敢死队”解决全村人吃天水的60岁老支书张济平……
三峡坝头库首的许家冲村是典型的复合型移民村,党员干部用当地渔鼓调作曲唱诵《村党员公约》,唱出党员的行为规范和服务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家冲村调研听后称赞道,“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党员干部把党的作风和纪律要求牢牢记在心中,这种办法很好。”“习总书记来我村,不负重托振乡村,党章党规是根本,明示党员亮身份”,新版许家冲《村党员公约》增加了“乡风文明我先行”“乡贤能人来帮忙”等内容,更加激发了党员群众大步奔向小康生活的干劲决心。(三峡日报 记者 肖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