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弄潮拥抱四海

图为湖北自贸试验区宜昌片区一角。记者 黄余洋 通讯员 周星亮 摄

40年拼搏进取,40年沧桑巨变。

从曾经的弹丸小城,到如今的峡江明珠,宜昌以开放作舟,坚持中流击楫、破浪前行,谱写了勇立潮头、顽强奋进的壮丽诗篇。

敞开胸怀,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宜昌开始在时代浪潮中踏歌前行。

1981年,宜昌首次组团出境考察,带回纺织、电缆生产技术和设备。1982年,宜昌被列为全国甲类开放城市。1988年,所辖枝城、当阳、枝江等地被列入对外国人开放地区。1994年,国务院批准宜昌市为沿江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

时光荏苒,宜昌的开放属性愈加浓厚,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外资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1985年,宜昌诞生了第一家港资企业,到2018年,这一数据逼近200家。今年前10月,全市新批外资企业13家,合同外资金额达714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过亿美元。

外贸出口从土至洋,低附加值产品变得“高大上”。最初,脐橙、香菇、山羊等农特产品是卖到国外的拳头产品;后来,麻醉药、精细化工、机电产品与农产品、纺织品“并驾齐驱”。今年1至10月,宜昌出口总额22.18亿美元,居全省第二位,增速高于全省8.1个百分点。

宜昌人从“足不出户”到走遍四大洋、五大洲。如今,到国外旅游已不是新鲜事,目的地更从周边国家逐步扩展到地球的另一端。拿对外经济合作和外派派遣来说,全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占到全省60%至70%的份额,稳居全省第一。

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正式挂牌成立,让宜昌迎来开放发展的崭新里程碑。一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宜昌片区“放管服”改革走在第三批自贸区前列,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加速释放开放红利。借助自贸片区,宜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渐渐成长为中国内陆一颗耀眼明珠。

拉近时空,宜昌与世界贴得更近

去年11月20日,随着一声声汽笛长鸣,“宜汉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首次从宜昌东站发出,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新驼队”。

一年多来,宜红茶、秭归脐橙、火烧坪蔬菜、长江钢琴、医药用品、化工产品等“宜昌造”,乘坐这辆“特快专列”一路驰骋,每周至少两次远抵俄罗斯莫斯科、德国杜伊斯堡等“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返程时,钢材等欧洲商品也搭乘这趟班列进入中国。

随着“宜汉欧”班列、宜昌—西安—塔什干中亚班列的相继开通,宜昌除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驶向大海,又多了一条从北面连通世界的通道。

9月,一辆货运班列满载价值30万美金的22个集装箱,从宜昌东站驶出,沿焦柳铁路一路南下,直奔广西钦州港,随后货物转海运抵达马来西亚巴西古当港口。

这次发车标志着宜昌自贸片区正式打通第一条由中部地区始发的南向大通道,也意味着宜昌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了除上海港以外的第二出海口。铁海联运相比江海联运,整个行程缩短了10至15天。

据统计,截至11月30日,今年宜昌发出国际班列46趟,累计运载334个标箱,货运量7000吨,货物价值22500万元。

拉近与世界的距离,宜昌做足“通”的文章,还着力提升“快”的效能。

在三峡保税物流中心,宜昌自贸片区先行先试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主动复制上海自贸区“关区一体化”“社会车辆运输”“简单加工”“分送集报”等先进经验,报关费用降低50%以上,区港联动通关降低市内转运成本37%至62%。

世界上每7台钢琴,就有一台“宜昌造”。今年,柏斯音乐集团在宜企业的营收同去年相比,仍将有较大的增幅。企业负责人说,在国际市场上,长江钢琴更有竞争力,更大程度上源自宜昌更加便利的开放度。

宜昌自贸片区成立后,金宝乐器第一家拿到国际海关AEO高级认证,在与中国开展AEO互认合作的35个国家和地区,享受无国界往来待遇。企业还利用自贸区独有的“出境加工”政策,实现订单销售“两头在内”,生产环节“中间在外”,在极大降低成本的同时,将国际先进技术和工艺“为我所用”。

类似故事也发生在安琪酵母。企业充分利用自贸区政策优势投建埃及工厂,形成了运行成本大幅降低、经营效益显著提升的良好局面。

合作共赢,“朋友圈”遍及五湖四海

9月初,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结束后,几内亚共和国总统阿尔法·孔戴、加蓬共和国总统阿里·邦戈·翁丁巴分别率团访问宜昌。

同一天迎来两位非洲总统,这在宜昌历史上尚属首次。在宜期间,孔戴第一时间前往人福药业和安琪集团考察,其关注的领域不言自明。他希望,在生物医药领域深化合作,让优质产品、先进技术和健康理念惠及更多几内亚人民。

1991年1月,宜昌与法国梅斯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协议。从此,宜昌国际“朋友圈”不断地扩大。迄今,已与四大洲7个国家的8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与20多个城市签署了结好意向书、友好合作协议书或合作备忘录。

友谊的背后,填充的是越来越频繁的民间交流、商贸合作。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宜昌积极响应,号召本土企业走出国门,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结盟友、话发展。

作为亚洲最大麻醉药品研发和生产基地的宜昌人福,不仅在马里、埃塞俄比亚建厂,还与印度尼西亚MBF公司就麻醉药品技术出口项目签订协议,由此成为中国首家麻醉药品技术出口企业。

科力生集团在哈萨克斯坦东方之门经济特区总投资100亿元,建设全省首个中亚工业园区,既输出陶瓷、精细化工等国内富余产能,又引入天然气、锰矿等国外资源,还为三峡区域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资源合作搭建良好平台,一举三得。

还有,葛洲坝集团在建国际项目100余个,合同总金额达100亿美元,覆盖“一带一路”沿线90%以上的国家……

一次次的携手中,本土优秀人才扎根异乡,外国专家也把宜昌视为第二故乡。在巴基斯坦,葛洲坝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承建施工难度世界罕见的水电工程,留下了数万工程人员的奋斗身影。得益于宜昌优惠的人才政策,宜昌人福公司引进多名海归人才,为其产品出口欧美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保障。

“宜昌足迹”遍布全球,除了工厂车间,还有三峡区域厚重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今年,茶叶国际采购商大会上,宜昌荣膺“国际茶叶最具魅力城市”,8000余吨茶叶飘香海内外;柑橘国际采购商宜昌行活动中,价值9800万美元“金果果”销往“一带一路”沿线。

不仅如此,中国宜昌诗歌节、中国宜昌长江钢琴音乐节、宜昌艺术节、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四大品牌,亦让宜昌跻身国际文化旅游合作中心。

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宜昌必将在新时代把握新机遇,对照全球维度,找准自我坐标,继续以昂扬姿态和坚定决心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三峡日报 记者 高炜 赵璟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