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故事丨周安华:我要把失去的光阴追回来

周安华在采摘橘子。 郭建华 摄

年过三十,正当壮年,然而年轻的冲动酿成大祸,锒铛入狱,背负8年刑期后回来,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庭、年老多病的母亲,以及将下半辈子幸福托付给自己的妻子,该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

周安华给出的答案是:我要勤扒苦做,把失去的光阴追回来!

10月的一天,记者来到点军区桥边镇新村村贫困户周安华的家中。大门上的喜字尚未褪去,周安华的家中还弥漫着新婚的气息。头一天上了夜班的周安华,正在门前的橘子林里采摘橘子。见到记者,他停下手中的活,在衣服上搓了搓手,把记者迎进屋,有些害羞地说:“房子起好了,婚也结了,以后我更要努力做事争取过上好日子。”

周安华今年40岁,十年前,周安华因受朋友牵连,一时冲动进了班房。服刑期间,周母因修路时被石头砸中,留下脚疾。2015年1月,减刑回家的周安华,面对仍住在破旧土坯房中生病的母亲,内心充满了愧疚,暗暗发誓要靠双手改变生活,让母亲安度晚年。

通过朋友介绍,周安华有了一个工作机会。带着亲友凑给他的3000元,到咸宁一家玻璃纤维厂打工。3个多月时间,省吃俭用的他便还清了亲友的借款,还给家里汇去3000元。同年6月他又到荆州一家建筑工地做小工,虽然苦了些累了些,但一年便攒下了3万多元。也是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荆门姑娘,她不计较他的过去,而看中了他的诚实和勤劳,愿意跟他一起打拼,这让他很是感激,也无比珍惜。

心中放不下的始终还是家中的老母亲,周安华一直盘算着,如果家附近有比较合适的项目,还不如就近打工谋生。早在2015年8月,新村村委会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就通过民主评议,将他纳入精准识别贫困户进行帮扶。经过村两委的政策宣传,2016年4月,周安华下决心回家发展。

在政策的扶持下,周安华开始着手发展种养业,他在自留地里种起了3亩多西红柿、白菜等应季蔬菜,种上了柑橘,养了上十头生猪,在房前屋后林子里散养起了驻村工作队送来的三四十只鸡苗……每天,天没亮他就起床干农活,有时候就着月光还在田头浇水,夜深人静时只有他还在忙碌。“去年不记得是哪一天,这个湾里住的邻居嫌我干活起得早、睡得晚,吵到他们休息哒,还跑来找我老娘‘投诉’。”说着,周安华脸上又露出略带羞涩的笑容。

“现在点军不少地方搞工业园区,引进了很多企业,解决了不少失地和贫困农民的就近就业问题。”新村村党支部组织委员向彩玲告诉记者。周安华如愿在内口河一家企业找到了工作,正式“上了班”。“这是一家主要生产铝箔的企业,三班倒。上班之余,我还可以照顾哈家里的事,是有点辛苦,但收入有保障,我干得动!”周安华说。

加上种养业和上班,周安华给自己的年收入算了一笔账。“五六万块钱吧。”说这话时,周安华望着眼前刚建起没多久的三层楼房,眼里闪烁着希望。这栋小楼是周安华用这两年辛苦挣来的钱,再找亲朋好友借了点钱建起来的。“还要感谢政府的扶贫政策!我这栋楼还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提前实施的3万块钱补助。”

“有盼头了!”人生走到了不惑之年,建起了房子,娶来了媳妇,周安华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三峡日报 记者 郭建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