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生态环境融合:绿色福利,市民共享

——夷陵区推进与中心城区深度融合观察之六

初冬的黄柏河,清流蜿蜒,绿酽两岸,金橘满枝。

在黄柏河畔河心公园,参加全省河湖长制工作经验总结推广座谈会的代表,见证了夷陵区在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上的成功经验。

在这里,每一片山水,每一处林田,每一条河流,都与全市人民息息相关,甚至影响中心城区市民的日常生活。

夷陵区,扛起这副生态担当,守好绿水青山,为城市打造绿肺,为市民建好‘后花园’,以生态环境高质量的保护,推进以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融合。

履职尽责,生态意识融入血液

11月2日,港窑路夷陵区段郭家湾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山脚下修筑施工便道。

“这是为了方便生态护坡施工。”区住建局负责人介绍,这段3.5公里的道路穿越山区,为了保护沿途的7处堰塘、溪沟,通过生态护坡和复绿,为市民打造环湖湿地景观,工程绕道和架桥的费用要增加近3000万元。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区水源保护区,三峡坝库区重要生态屏障区。特殊的区位,赋予夷陵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特殊使命。

夷陵区委区政府在全省率先建立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河湖长制,逐步推行区、乡、村三级河湖长全覆盖,在全省全市率先成立环保警察大队和环保应急监控指挥中心,对80家排污企业实施智能监控,对2个地表水自动监测站、38家企业在线监测实行联网。

夷陵区还取缔长江、黄柏河夷陵区段非法码头37家,恢复岸线6000多米,拆除玛瑙河流域养殖场,新建和提标升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24个,新铺设污水管网138公里,绿色发展助推生态系统治理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黄柏河治理,河畅景美亲水宜居

黄柏河是宜昌境内长江一级支流,被誉为宜昌的“母亲河”,也因这条美丽的河流,夷陵成了宜昌城市“后花园”。

不负大自然馈赠,不负市民的期望。该区统筹做好黄柏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筹措资金12.2亿元实施了黄柏河流域防洪工程、水源工程、水生态保护工程,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措施,增强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完成岸线复绿,流域内共发展林特产业16.8万亩,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已初见成效。

通过深入推进“绿满夷陵”行动,全区人工造林2395亩、义务植树113.9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7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51平方米。

“人水合一、河畅景美、亲水宜居。”夷陵区城市发展集团公司总经理韩宇臻这样形容黄柏河综合治理带来的变化。据统计,今年1-7月,黄柏河流域监测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的占比达到94%。

好生态靓名片,共享绿色家园

11月2日,夷陵区太平溪镇获评“中国最美康养小镇”称号。

太平溪镇获此荣誉,除了“坝头库首第一镇”外,让游客印象更深刻的是,境内松柏相间,鸟嬉蝉鸣,森林覆盖率高达80%。

该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抓好城乡融合。以城镇化带动农民市民化,支持山水酒城田园龙泉、田园都市鸦鹊岭、高峡平湖新镇太平溪、国际旅游名镇三斗坪、三峡绿色示范镇乐天溪、林海水源樟村坪、山清水秀下堡坪、中国最美茶乡邓村、全新北大门黄花、生态净土农旅分乡、桃源长歌雾渡河等名乡大镇建设,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建成一批美丽、特色乡村、宜居村庄。

“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宜昌人享受到了这一生态福利。”三峡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旅游系主任阚如良教授认为,夷陵区探索出了兼顾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绿色休闲宜居特色的融合模式。

为了倡导环保习惯养成,夷陵区坚持从娃娃抓起,编印《生态小公民校本教材》4.8万册,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构建全民参与、共建绿色家园的格局。

生态描底,夷陵处处都是风景,成为市民休闲养生和纾解乡愁的好去处。(三峡日报 记者 金贵满 叶小梅 通讯员 袁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