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丨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王华君党建工作侧记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释放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效应,本报今起开设“建功促跨越·我为党旗添风采”专栏,宣传一批转变作风、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持续激发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向上向善、争先竞进的正能量,为推进宜昌改革发展各项事业营造强大气场。欢迎广大读者踊跃参与,提供您身边的先进典型采访线索。

“第一次有人以党组织的名义联络我,心情特别激动!”3月14日,刚刚结束广东打工生活、正在宜昌找工作的秭归县梅家河乡流动党员张雄,到秭归县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报到,成为该中心第584名秭归籍流动党员。

像张雄一样,秭归县有28000多名农民工生活工作在宜昌。他们说,由秭归县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党委居中引领,雷锋车队、农民工志愿服务队、法律援助中心等其他基层组织环绕聚合的矩阵型组织创新,不仅是进城务工党员的“家”,更是秭归进城农民工心中坚强的流动堡垒。

无论走多远,组织在身边——建温暖之家

1995年,王华君离开秭归县水田坝乡,独自来到宜昌闯荡,几年后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2006年他光荣入党。多年来,凭借爱岗敬业、热心公益,王华君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出租车行业先进个人”等40多项荣誉称号,成为享誉全国的峡江“活雷锋”。由王华君创立的“王华君出租车文明服务工作法”,也在宜昌交通行业推广。

2013年5月,在一次同乡聚会中,几个事业有成的党员都感到自己像断了线的风筝,找不到党组织归靠,一直有着“无家可归”的苦闷。

“能不能成立一个党支部,把在宜的流动党员组织起来?”王华君的想法,立即得到支持。

当晚,王华君和他的几位同乡便开始电话联络。当王华君找到望主村来宜行医15年的余先江时,电话那头余先江竟气愤地说:“我入党38年,还没有遇到过以党组织的名义来行骗的,真是无稽之谈!”无奈之下,王华君只好找到余先江的朋友再次联络。当得知真相时,余先江感动得直落泪。他说,自从离开家乡,就没参加过党组织活动,也没有交党费,而党组织还牵挂着他这个游子。“我一定会准时参加党组织活动的……”

仅仅5天时间,他们就联系到50名流动党员。

消息传回水田坝乡,乡党委迅速派出专门力量,前来对接服务,帮助从该乡流入宜昌的党员重新“安家”。

2013年5月18日,秭归县水田坝乡流动党员宜昌城区支部选举暨成立大会举行,王华君当选为党支部书记。

在王华君的带领下,党支部建立起流动党员活动室,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活动。王华君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让党员离乡不离‘家’、流动不流失”。

宜昌市委组织部、秭归县委和伍家岗区委主动服务,由伍家岗区宝塔河街办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城区首个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在这里挂牌,王华君被任命为秭归县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

在谭邦权眼中,一次意外遭遇让他感受到温暖。

那是2014年中秋节的凌晨2点,开出租车的他在西陵区夜明珠附近的后坪村口不慎轧死一条狗。一群年轻人抄着棍棒而来,声称“赔偿2000元,不然就砸烂出租车。”

不知所措的谭邦权拨通了王华君电话。睡梦中接到电话的王华君马上起床,他边下楼边报警。警察和王华君几乎同时赶到,询问中闹事的年轻人见事不妙,全部消失在夜幕中。原来,谭邦权轧死的只是一只流浪狗。

令王华君开心的是,一直拒绝参加组织活动的谭邦权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仅积极参加党组织学习,还热心介绍身边流动党员“归队”。

有求必有应,闻难必定帮——架服务之桥

走进农民工服务中心,最夺目的是党委办公室四周墙壁上挂满的锦旗。每面锦旗背后的故事,都诉说着农民工服务中心不愧是服务的桥梁和纽带。

“流动在外似浮萍,党员之家是依靠”,这是流动党员李美华送来的锦旗。2014年11月的一天,他下班回宿舍途中,不小心踢翻一排开水瓶,造成腿脚严重烫伤。因是否认定为公伤与用人单位争执不下,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求助农民工服务中心。没想到事情得到圆满解决,企业赔偿了2万多元医疗费。

锦旗中,有一面是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携孙儿一起送来的。2016年12月31日,正在宜昌一建筑工地施工的姜从科,不幸从33层高楼坠落到地面,当场死亡。闻讯后的亲友从秭归老家租了三辆大客车,载来100多村民到事发地,与企业发生激烈冲突,前来调解的执法部门负责人找到王华君。王华君带着姜学成等中心党委班子成员和律师火速出现在现场。

在王华君的引导下,死者家属情绪迅速得到稳控,放弃过激手段。王华君与企业负责人、死者家属代表协商,从当天下午4时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6时,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在赔偿85万元的同时,捐赠死者家属困难补助50万元。

考虑到死者母亲的赡养问题,王华君协商企业一次性将18万元赔偿金直接打入老人账户,同时签订了帮助姜从科未成年儿子将来安排工作协议。

“有了这个‘家’,就有了‘主心骨’!”首批在宜昌入党的“泄滩包子”法人王伟告诉记者,诞生于2011年8月的“泄滩包子”,已拥有71家门店、带动300多名秭归山区贫困农民就业。去年4月,“泄滩包子”计划在宜昌城区增设100家餐车摊位、安置就业扶贫对象400人。当计划实施遇到困难时,王华君以自己“全国劳动模范”、“省党代表”身份,奔赴市总工会、市城管委、宜昌高新区管委会等单位,吁请依法依规支持农民工创业……

一次,因施工单位拖欠工资,农民工肖某等3人站在城区一幢楼的8楼顶,扬言“跳楼”。获得信息的王华君赶来了,用浓浓的乡音、乡情,说服了肖某等3位农民工走下楼顶。当天,三人的11.6万元的欠薪得以落实。

3年来,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党委通过该站法律援助中心,上恩施、下荆州,辗转各地,为秭归籍农民工讨薪、争取赔偿金达1300多万元;为企业和农民工当“红娘”,解决了数以百计的农民工就业难题。

党建领航向,发展聚合力——“融”出新常态

流动党员王恩群在宜昌开办书法培训班,免费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培训;年轻党员陈朋,免费接收单亲家庭失足子女做学徒;流动党员胡玲华,在宜昌创办新天地幼儿园,先后接受80多名困难农民工孩子入园,减免保教费用近4万元……

如今,农民工服务中心党委以流出地乡镇为单元建立6个党支部,584名党员争相扶危济困、建功立业。

“通过‘亮身份’,我们学会严于律己;重温入党誓词,寻回了党员的荣誉感……”农民工党员姜学林说,“流动党员服务中心”通过开展“评先进、学先进、当先锋”的系列活动,让流动党员融入城市的同时,唤醒党员的先进性,激发出党员的强烈自信心,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这是我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回忆起往事,今年24岁的向正堂对记者说,本来在广东打工的他,一次回村看望父母时,偶然遇到王华君带着在宜务工党员回家乡扶贫帮困。从乡亲们的交谈中得知,这是一批见过大世面、事业有成、且有爱心的家乡党员。

经过慎重考虑,向正堂辞去工作回宜发展。2013年12月,他找到王华君,正式递交入党申请书。

3年过去,向正堂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还在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帮助下,成为宜昌装修行业小有名气的水电专家。

到目前,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党委新发展党员12名,有100多名农民工递交入党申请书。

在王华君看来,除了行动上全力以赴地融入、感情上满腔热情地融洽以外,“融”还体现在党建工作与时代的融合上:跟随社会发展,汲取时代智慧,创新工作方法。

为此,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党委建立了秭归籍农民工、流动党员QQ群和微信群,设立网上活动阵地,安排专人每天义务发布政策法规、重大新闻,推送学习教育内容,宣传身边先进典型。每月,农民工服务中心党委都要分支部把党员召集在一起,开展“三会一课”,谈“两学一做”心得,交流在外务工的感受,聊聊劳动维权知识……

“把家乡优势资源、劳动力带出去,把外地资金、技术、信息带回来。”秭归在宜流动党员以各种方式反哺家乡,回报乡亲。他们先后帮500多名老乡租店面、跑业务、垫资金,助其在宜昌发展;连续五届举办“家乡行”献爱心活动,动员280多名党员帮扶家乡孤寡老人和困难老党员达40多万元、捐资助学73人次。(三峡日报 通讯员易祖宣)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