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与“扶智”的生动实践 ——“远安摘帽靠什么”报道5

8月14日,在远安县茅坪场镇白云村的一处工地上,蔡从清顶着烈日和运输队的农民工一起搬砖运砂,干得热火朝天。这个以前“吃喝一周不下床”的懒人,如今已成为建筑工程队的骨干。“现在觉得活着很踏实,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蔡从清说。

“蜕变”的不只是蔡从清。远安将精神扶贫放在关键位置,针对贫困子女教育短板和部分贫困户中存在的劳动技能匮乏、不思进取、散漫懒惰等问题,集中社会力量,发挥群众作用,创新“扶志”与“扶智”手段,将上百名懒惰、观望的贫困户拉回到脱贫致富的主力军行列,重新找到了人生方向。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扶贫不计成本”,为了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贫困学生享受良好教育,远安县将“雨露计划”补助标准提高至每年每生5000元,在保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优先享受国家现行资助政策的同时,积极实施县级精准资助,推行“9+3”免费教育,落实“三补”(生活费、学费、保教费补助)政策。

除了资金支持,远安鼓励全社会采取多种方式参与教育扶贫。探索推行“第二导师”帮教政策,围绕每一名贫困生,实施入学保障、学业帮扶、精神充实、信心提振和生涯规划等五大工程。整合各方资源,推行“阳光家庭”关爱政策、“三留守”帮扶政策等独具特色的多元扶持与资助政策。全县1765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无一人因贫失学,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8%,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和爱心人士多方共同参与的教育帮扶体系已经形成。

技能培训提升群众脱贫本领

“全社会都在帮助我们,我们更要苦练本领,回报社会关爱!”在远安县首期就业扶贫职业技能培训班上,学员张铁生信心满满。以就业扶贫为抓手,远安启动扶贫万人成长成才工程,针对贫困户免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双提升”,为一大批贫困户谋到了“出路”。除了免费为贫困群众提供技能培训,还给予每天150元的培训综合补贴,对于通过技能培训考试的贫困户实施企业稳定就业、建设工程项目临时就业、乡镇和村就地就近消化、公益性岗位安置“四个一批”。

2017年,远安共为724名精准扶贫对象开展了技能培训,贫困人口当年新成长劳动力参训率100%。

文化引领激荡勤劳向上乡风

只有“思想脱贫”才能真正脱贫。远安注重以文化自信引领农民脱贫自信,结合“大走访、大督查、大整改”活动,组织党员干部通过群众大会、屋场会、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贫困户深入细致地宣讲扶贫政策及具体帮扶措施,激活贫困户“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针对基层政策宣讲枯燥无味,群众听不懂、听不进、不爱听等问题,远安在全县各村居选拔出501名“上知政策、下接地气”的乡贤、文化中心户等,担任精准扶贫“百姓宣讲员”,用“远安话”宣讲精准扶贫政策,并将扶贫政策与百姓需求相结合,激发了贫困户的共鸣。

依靠群众改造环境,依靠环境改造人。以“扫干净、码整齐、收通豁”为基本目标,远安开展了“最干净村”“最干净农家”评选活动,大力实施村容户貌治理工程,卫生光荣、劳动光荣的荣辱观进一步强化,极大提振了脱贫信心,激活了发展动力。

靶向治疗祛除脱贫路上“顽疾”

针对“懒汉”“不养老”“抹牌赌博”等现象,远安县结合乡镇领导干部包村、民情反馈交办、述职评议、党员及村民代表联系服务贫困户等村级“四项制度”落实,推行“三化一治”(社会教化、亲情感化、组织劝化、法治引导)模式开展综合治理,创造性地解决了“三类人员”问题。

组建由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单位共同参与的调解网络,在教育引导的基础上,强化村级社会治理,做实村规民约,并采取“巡回法庭”审理农村赡养案件、“阳光家庭”孝老回归工程等形式开展综合治理,约束“三类人员”的行为。对于屡教不改的贫困户,组织村道德理事会上门进行道德劝导。

为了不让“懒汉”户成为脱贫路上的落伍者,远安还探索出“激”“治”“管”的三字工作法。在摸底核查基础上,由各村结对帮扶干部一对一上门宣讲帮教,因户施策帮扶“懒汉”户转变思想、发展产业。拍摄和排练了以“懒汉脱贫”为主题的微电影《脱贫日的约定》、小品《吴大脱贫》,寓教于乐。通过多方合力帮教治理,成功推动100余名“懒汉”户走上了可持续增收致富之路。(三峡日报 记者 翟雪莲 廖全 通讯员 彭简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