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出台体育强市《意见》 加快把宜昌建成湖北体育强市

正在建设中的宜昌奥体中心。宜昌新区推进办提供

记者5日从宜昌市体育局获悉,7月10日,《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要求各地大力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文化建设,把宜昌建成湖北省体育强市,打造为全民运动之城。据悉,宜昌市是湖北省首个出台“体育强市意见”的市州。

增加公共服务

提升全民健身水平

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低收费免费开放、增加全民健身站点……《意见》勾画了宜昌体育未来的美好图景。

“到2022年末,我市全民健身设施将更加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城市社区建成15分钟健身圈。”8月1日,市体育局局长皮祖武向记者介绍,除了建成宜昌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心综合体项目,还将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10个县(市、区)建成“一场两馆”,50%的乡镇(街道)建成运动健身活动中心,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和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低收费免费开放率达到100%。

同时,《意见》对体育公共服务也作出了规划:发展市级单项体育协会40个,县(市、区)平均20个以上;体育健身团队每万人达到5个以上,全民健身站点每万人达到10个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达到3%以上。“到时,全民健身活动将更广泛,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可达到50%以上。”此外,公共体育服务还将纳入智慧城市“市民e家”平台,实现国民体质检测常态化,让市民健身更科学、更智慧。

“未来,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方面,我们仍将注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皮祖武说。近年来,我市除了羽毛球成绩有目共睹外,举重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全省独树一帜,在全国也有一席之地。《意见》提出,我市将常年保持在训运动员3000人以上,每届省运会周期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运动员30人以上,每年保持8个项目以上、参赛青少年1000人以上的市级阳光体育比赛规模。“力争在第十五届省运会、第十八届亚运会、东京奥运会、第十四届全运会上摘金夺银,继续保持参赛成绩、参赛项目、参赛人数位居全省前列。”

举办精彩赛事

力推宜昌体育品牌

好山好水更要有好赛事,在《意见》中,以山(登山、越野)、水(龙舟、漂流、游泳)、路(马拉松、自行车)、舞(健身舞、巴山舞)”为重点设计的赛事成为一大亮点。

“中国龙舟名城、中国自然水域漂流之都已经是宜昌的体育名片。未来,我们还将引进国际知名的体育赛事,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赛事活动。”谈到宜昌体育赛事的规划,皮祖武胸有成竹。

《意见》提出,我市将以中国龙舟公开赛、中国宜昌自然水域国际漂流赛、中国长江环百里洲自行车赛、中国三峡超级越野赛、中国宜昌汽车场地越野赛、中国宜昌百里荒登山挑战赛、宜昌国际马拉松等赛事为依托,培育一批覆盖面广、参与性强的高水平体有赛事活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赛事新品牌。

此外,还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每年举办全国和全省性体育赛事活动30项、全市性体育赛事活动50项以上,县(市、区)每年举(承)办有一定规模的赛事活动12次以上,乡镇(街道)每年开展1次特色赛事活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鼓励支持各地、企业和社会力量创办高水平赛事。”

“到2020年,形成结构合理、各具特色的‘一网两区两带’特色体育产业群和体育市场。”皮祖武介绍,“一网”是建设以中心城区为主体的全民健身休闲服务网,“两区”指“奥体中心—宜昌市体育中心”竞赛表演功能集聚区、三峡—秭归—兴山—夷陵户外运动功能集聚区,“两带”是长阳—宜都—五峰山水运动休闲旅游带和枝江一当阳—远安健身拓展旅游带。“通过打造一批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和凸显山水特色、人本特色、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提升宜昌城市品牌和形象。”

依托山水资源

推进“体育+”融合发展

“以山水资源为依托,发展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户外运动休闲业。”《意见》中,壮大产业强体,推进体育产业项目规模发展是重要一笔。

“开展体育赛事必将带动一个地方的人气,体育元素的融入,会为传统旅游注入新的内涵。”皮祖武介绍,我市将投资建设一批徒步骑行驿站、汽车露营地等户外运动设施。依托水上资源发展龙舟、摩托艇、漂流、游泳等水上休闲运动项目。引导群众参与自行车运动,建设自行车驿站等配套设施,培育自行车品牌赛事,发展自行车运动产业。大力发展健身跑、滑雪滑草、垂钓、登山、航空、攀岩等发展空间大的户外运动项目。发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同时,推进“体育+”,促进体育与互联网、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健康、旅游、养老、娱乐、房地产等行业融合发展,拓展体育产业发展领域。鼓励企业从事运动智能设备、智能软件、功能饮料、营养食品药品等研发、制造与营销。依托大型体育场馆,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培育一批健身休闲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体育竞赛表演业,大力发展“一县一品”特色赛事,以体育竞赛表演业带动交通、传媒、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将健身休闲纳入“市民卡”使用功能,将健身休闲旅游项目纳入旅游年卡使用范围。

“ 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左右,体育服务业在全市体育产业中占比达到35%以上。”皮祖武说,届时,全市体育骨干企业达到5个以上,创建2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及8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以上。(三峡日报 记者 熊东华 通讯员 周勇 张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