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非遗”保护传承篇

根繁叶茂硕果丰

“我恭贺送在堂屋里……打开一格是花绒帽,打开二格是兜兜滚龙袍……”由长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制作的纪录片《土家打喜》,完整地记录了清江流域土家族为庆生祈福而举办的诞生礼仪。

“土家打喜”为宜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含杀期猪、朝祖、接嘎嘎、交接礼盒讲礼行、蘸亡人、打发送子娘娘、对歌、跳花鼓子、送嘎嘎等一系列土家诞生礼仪民俗。

今年6月,《土家打喜》亮相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向全国观众推介长阳民俗和“非遗”项目。

宜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19项,省级50项,市级109项、县市区级359项,国家级项目数量位列全省第一。“非遗”项目包含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10大类别。

在宜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要元素的文化文艺精品屡获大奖:《土家族撒叶儿嗬》等一批全国群星奖作品,取材于当地的“非遗”项目;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薅草锣鼓”为题材的纪录片《薅草锣鼓》,获得“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社会类入围奖……

然而,不少“非遗”项目依然“藏在深山大谷不为知”,如何让它们走进大众生活?宜昌探索出与节庆结合,推进“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提升“非遗”项目知晓度的道路。

其中,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每年举办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集“非遗”习俗文化展示、文化产品展览、龙舟体育竞赛、屈乡特色旅游等多种业态于一体。据统计,平均每年有85万余人次游客来秭归参加了“我在屈乡过端午”旅游活动。

连续举办了42届的长阳资丘镇民族文化艺术节,也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传统艺人们擂台竞技、评比升级,获得肯定,激励更多人加入到复兴传统文化的队列中,现在镇上传统艺人人数占全镇总人数25%。

宜昌各县市区都有围绕着“非遗”项目、传统风俗等开展的重要节庆活动,成为地方公共文化的“重头戏”:西陵庙会成为中心城区每年春节期间群众参与度最高的公共文化活动之一;伍家岗区举办以舞龙舞狮为特色的“龙狮文化艺术节”;远安嫘祖文化节成为集民俗、旅游、商贸为一体的文化活动……

今年,宜昌“非遗”保护又有了新的突破,我市“非遗”保护将立法。1月,《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被纳入2018年度市人大立法审议项目;6月,宜昌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并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三峡日报 记者杨春艳,见习记者杨子,通讯员王风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