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黄柏河丨毕家培:黄柏河上清漂人

7月23日一早,夷陵区黄柏河畔,三伏天的太阳,烤在身上火辣辣的。

清漂船在黄柏河上犁出层层涟漪,河面粼粼的波光此时无比刺眼,柴油机的轰鸣声振的耳朵嗡嗡作响,水草的腥味直钻鼻息……船上的每分钟都让记者觉得难以煎熬。

此时的毕家培眯着眼睛,像雷达一样,在清澈的河面上搜寻着水草。

毕家培是黄柏河清漂队队长,今年已满63岁,在这条河流上干清漂工作已经14个年头了。

很快,就发现一片疯长的水草。毕家培摆正船位,将船前的“笼子口”对准水草,稍压低笼口,一伸一绞,一条条水草就甩着水花被履带送到了船舱。

黄柏河,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夷陵区樟村坪镇,承担着宜昌200万人口饮水和100万亩农田灌溉。

“绝不让漂浮物漂到长江。”毕家培说,夷陵区是黄柏河汇入长江的最后一段,要守好这“最后一道防线”。

每年7月至9月汛期,黄柏河上漂浮物增多,毕家培比平时更忙碌。

“这艘船是前两年换的,比我原来的‘1号船’小多了,现在每天就是开着它清漂。”毕家培边打捞边介绍。他说的“1号船”叫“夷陵环保1号”,是2004年夷陵区组建黄柏河清漂队时买的一艘最大的船,当时造价250万元。

这条毕家培亲自参与设计的“夷陵环保1号”,从2004年6月出厂,一直工作到2009年。

“那时候河里垃圾多,尤其是一下大雨发洪水,垃圾、树枝、杂草什么都有。”毕家培说,印象最深的,是十几年前,黄柏河曾一度水葫芦泛滥。从9月下旬开始,船都进不去。他和另外5个同事,吃住都在‘1号船’上,加上十几条小船,一天要打捞70吨垃圾,前后干了103天,才清理完。

“后来水干净了,慢慢就用得少了。‘1号船’马力大,运行成本高,没必要了。”毕家培说,当时“设计师设计的清漂装置和装载机一样,放下水里去,再从下往上捞起来,速度慢,而且根本不适应黄柏河的情况。

当时黄柏河水藻多,船一下去水藻就只会往两边分开了。毕家培坚持改成传送带,带上一个大链条的斗子,加上像污水处理厂的格栅,跟挖沙机一样,不停地往上转,速度快效果好。

从49岁到63岁,他每天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岁月的痕迹已悄悄爬上他的额头。

“14年,差不多清理了3万余吨。”毕家培说得轻描淡写。谈起清漂工作,毕家培称,夏季和冬季比较辛苦。

冬天温度低、空气干燥,江风一吹,刮得人生疼。夏天温度很高,“敲个鸡蛋在船头上,要不了几分钟就煎熟了,甲板温度能到40-50摄氏度。”毕家培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坚持着。因为这项工作事关子孙后代福祉。

“没人接手,接手我也不放心。” 毕家培告诉记者,清漂队以前有5人,后来走了两人,现在只有3人了。他既是队长又是船长,既是清漂员又是维修员。

“清漂员一般都是临时工,流动快,基本上能干一两年都算长的了,我一退就停摆了。”谈起退休的事,毕家培有些担忧起来。

“以前的采沙码头,现在都种了树,你看那边,全部建成公园了。” 毕家培说,这几年,各界都非常重视环保,市民环保意识也增强了,我们的工作量也相应减少了。(三峡日报 记者 黄善国 通讯员 邱天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