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激荡风雷再出发

从苍茫宇宙俯瞰地球,长江、汉水交汇之湖北,大江东去,气势磅礴。

往历史深处深情回望,这里奔腾着楚人“敢为人先”的精神血脉,激荡着华夏生生不息的改革勇气。

1992年1月18日,阳光灿烂的冬日。一位拄着拐杖、目光坚毅的老人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武昌火车站站台上的29分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讲话掷地有声。

改革春潮涌动,九州风雷激荡,中国沧桑巨变。

湖北武汉,作为邓小平南方之行第一站,历史性地与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历史总是有它看似巧合却深刻自洽的逻辑——

2013年7月23日,湖北,武汉。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重要会议,在全面系统总结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改革规律,首次提出正确处理改革的五个重要关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怎么改”的问题,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时间走过五年,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阐发地,强烈的改革使命激励着湖北,强劲的改革动力驱动着湖北。

(一)“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指引前行之路的改革方法论

粗放的发展方式,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不均衡的区域发展,接近极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5年前,当“中国号”航船再度扬帆起航,继承的不仅是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的成果,还有累积下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更有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但今时今日怎么改,用什么理念思维、方法方式改,才能确保改革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让改革在全面深化中抵达新高度?“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改革攻坚克难的重大关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从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高度提出,在研究和思考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必须从纷繁复杂事物表象中,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总书记说,“改革的几个关系,在湖北讲,实际也是对全国讲。”

中国的伟大变革,总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改革的重大关头,无不依靠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破冰。

2012年的夏天,宜昌小溪塔村民杜爱国,小心翼翼地打开窗户,又使劲合上——

屋前这条黄柏河臭气熏天。曾经清澈甘甜的黄柏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随着上世纪90年代探明这里蕴藏巨大的磷矿储量,一家家矿场开始遍布沿线,黄柏河成了臭水河,对长江构成严重污染。摸着鼓起来的腰包,望着一河臭水,杜爱国们不知是对是错、何去何从。

2011年的一个秋夜,华中科技大学的缪向水教授彻夜难眠。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一项热特性检测技术,一旦应用可填补国内外产业上的空白,一旦投产有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可现行科研体制摆在那里,自己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推动成果转化。更重要的是,那样做一旦自己从中获利,就可能遭遇不务正业的非议,甚至是有关部门的惩处。“光我手上的发明专利就有60多项,可不转化有什么用呢?最后都变成了废纸。”缪向水陷入痛苦。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习近平总书记正确处理改革的“五大关系”的论述,以一整套把握改革规律、把准改革脉搏的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以鲜明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推进到新的广度和深度,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提供了基本遵循。

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五年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的任务基本完成,立柱架梁的框架基本确立,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大大增强。

也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推动下,各领域改革数量之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触及之深前所未有,“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解决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许多过去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作为改革方法论的提出之地,科学的改革理论为五年来湖北的改革实践定向导航,注入了强大智慧、勇气和动力。

省级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等事项725项,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一步步向“放管服”的深度掘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林权、农垦改革,不断激活农村发展动力;湖北自贸区总体方案明确的170项试验任务已启动160项,走在第三批7个自贸区前列……

五年来,湖北以动真碰硬的决心,激流勇进的魄力,壮士断腕的勇气,统筹兼顾的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啃了“硬骨头”、攻了“突破口”、增了“含金量”,荆楚大地展现出一派改革全面深化的壮丽图景。

第一个成立省级深改领导小组;第一个出台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条例》;第一个用“千里眼”随时随地监督司法;第一个把科研成果处置权交到科研者手中;第一个成立省级改革奖“湖北改革奖”……

五年来,湖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牢牢把握改革方法论的金钥匙,集中优势力量,主攻改革的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呈现出全面深化、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精彩纷呈的良好态势,一批标志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出台实施,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成功,一批改革试点推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一批体制创新的制度性成果次第推出。

完善重大改革项目领衔制,率先垂范、一领到底、抓出成效;建立改革联系点制度,推动领导干部沉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难题、解决矛盾;强化督查问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确保改革方向不偏离、改革任务不落空……

五年来,湖北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各项改革部署,不讲条件,不搞变通,确保改革落地生根。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深入的实施意见》,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统筹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出的改革举措和十九大提出的改革新任务,实现梯次接续、前后衔接、协同配合、压茬推进。

科学方法论指导下,“怎么办?”的一个个问号正在被拉直!

(二)冲破思想的冻土,才能迎来百花竞艳的春天;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才能奏出最强时代声音

——既要解放思想,也要实事求是

思想上的破冰,是改革行动的先导。思想的枷锁一旦打破,改革的源头活水就滚滚而来。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把大胆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统一起来,正是我们推动改革再深入、再突破的基本遵循。

电视剧《老农民》中有个情节令人动容:土改时期,一个刚分到土地的农民趴在自家地里,含泪捧起一把泥土直接往嘴里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生产资料。

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始终是土地问题。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发端于土地,收获于土地,也不断在土地上捕捉深入推进的新契机。

听说要流转土地,沙洋县农民钟大宝立马翻脸,直接把前来劝说流转土地的人赶出门去。“地转出去了,到时候城里待不住,自己饿肚子不说,咋向先人交代?”

公安县探索土地流转,双河场村一老汉为人代种,投入几千元整饬农田。然而,田主打工不顺回来了,田不让租了。老汉欲哭无泪:我的投入怎么办?

大好的田地放在那里,农民不敢流转出去,种田大户和企业不敢流转进来,怎么办?

拉开中国40年改革大潮序幕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在21世纪遭遇新的梗阻。

青壮年进城,土地大量闲置,谁来种地,中国人的饭碗如何端在自己手里,成了严峻的时代之题。

土地合法自由流转,必须变所有权、承包权“两权分离”为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民以食为天。荆楚大地,沃野千里,是中华鱼米之乡和重要粮仓。改不改?

改,土地问题涉及根本制度,搞不好,动摇了根本谁负责?

不改,土地资源闲置,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何谈起?农民、商人、企业有顾虑,地方领导干部也有顾虑。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到了涉险滩、啃硬骨头的阶段,类似的担忧、类似的问题越来越多。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看到了问题,知道了障碍,改革就是要解放思想闯、实事求是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升腾起来,一场新时代的农村土地变革,在荆楚大地萌生。

2007年,武汉市出台《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在全省率先开展系统的“三权分置”探索。随后,全省多地也开始尝试。

两年后,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应运而生,土地流转从此有了合法证书。

2012年,湖北省人大审议通过《湖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条例》,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法规形式,提出“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概念。

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很快,全省54个县市建起70个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承包地流转面积达1800多万亩。

思想解放了,改革方向明确笃定,种田人的心,也定了。土地上的生产力,被再次激活。短短5年,湖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猛增至20万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规模经营面积1648.4万亩,位居全国第6。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农交所时,点赞湖北做法为“有益探索”。

2016年8月30日,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

发源于湖北的“三权分置”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这是继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又一重大土地制度创新。

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然而,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也必须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

湖北地理地貌多元,既有山地、丘陵,也有岗地、平原;秦巴山区与武陵山区不同,大别山区和江汉平原有异。甚至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区,县与县的情况也不一样。

湖北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不能搞大呼隆、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在确保农地农民有、农业用的前提下,用活土地经营权,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互换、出租、抵押、入股、拍卖、托管……带着各地泥土味的模式“百花齐放”。

“沙洋模式”,让农民自愿互换经营权,实现承包地流转连片,“小块”变“大块”,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连续两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监利,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县。“女粮王”毕利霞以“五统一”方式,托管土地2万余亩,实现了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每亩降低生产成本近300元。这是市场自由配置资源的结果。

什么模式适合当地实际,什么模式受欢迎,就采用什么模式。目前,全省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970万亩,种植大户超过8万户,农民合作社达7万余家。广袤的湖北农村,展现出一片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搞清楚改革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谁,解放思想的胆子就会更大、实事求是的步子就迈得更坚实。

奇葩证明、审批长征、公章旅行……被老百姓和市场主体诟病已久。

如何破解?有人说,各个部门流程必须到位,可各环节有周期性,马上办不现实。

有人说,各部门分工明细,不按章程办事,搞乱了套,上级部门追究起来谁担责?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初心”。思想的藩篱被打破,“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探索出现在武汉。

——“马上办”,让企业、群众办事即来即办、立等可取;

——“网上办”,让企业、群众办事少跑路、网上办结;

——“一次办”,让企业、群众一件事情一次办结。

早在20多年前,时任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大力倡导“马上就办”,对群众困难、要求,雷厉风行、迅速解决办理。武汉,就是以全国审批事项最少、时限最短、服务最优为目标,着力打造与国际先进城市无差异的行政审批服务环境。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武汉“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做法在全国推广。

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解放思想的勇气就会更大、实事求是的步子就迈得更坚实。

2014年7月初,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倡导“三证合一”。

当月15日,枝江市安福寺镇便民服务中心,就颁发了全国第一张“三证合一”的工商、税务、组织机构登记证书。

一花引来百花开。这项改革迅即推及整个宜昌市,继而引发全省实施27证整合的“多证合一”改革,企业注册登记审核流程大幅简化,证照办理期从最长48天压减到3天。

2015年5月22日,襄阳把分散在市直各部门的各项行政审批权全部划转到新组建的市行政审批局,“一枚公章管审批”。

2017年12月26日,湖北政务服务网上线运行,初步实现全省“一张网”,老百姓办事无需再分别登录不同部门的网上办事入口,即可实现“一网通办”。

受益于“三办”“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注册登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湖北省市场主体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如今,湖北每天新增2000多个市场主体,每60人就有一家企业,正逐步成为海内外企业和人才汇聚的洼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把好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湖北进行了一系列实事求是的大胆改革——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湖北建立省委、省政府领导担任河湖长的“河湖长制”,真正把长江生态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

面对教育部直属高校专利转化率不足5%的严峻现实,2012年,武汉在全国率先出台鼓励科技成果转化“黄金十条”,创造性地规定:鼓励教授留职学生休学创业,成果转化收益70%归研发团队。

一时,喝彩者有之,质疑者有之,观望者有之,担忧者有之。“高校院所许多职务发明都有国家投入,化公为私,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谁来担责?”“教授都跑去开公司,谁来教书育人?学生都跑去创业,还要不要学习?”“成果躺在档案柜里,难道就是保值国有资产?成果造福社会,怎是资产流失?! ”

思想解放的闸门打开,冰封的障碍开始突破。

通过光谷联交所公开挂牌转让,缪向水教授团队向武汉嘉仪通科技有限公司转让热特性检查技术,所获300万元大部分为团队所有。

不久,此技术转化为4款高科技产品,获得欧美等国家认可,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湖北的实践再次证明:“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改革突破”是改革新航程上的必然选择。

(三)改革,需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奇兵突围

——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

改革进入深水区。新一轮改革是系统工程,不同领域、环节的关联、耦合、互动明显。把握大局、统筹协调,才能相互配合、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激发活力,才能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时下的中国,数百项重要改革全面推进。纵观历史,横看世界,力度、深度与广度,堪称空前。“十个指头都动作,相互配合,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69年前,毛泽东同志曾以“弹钢琴”为喻,要求干部学会统筹兼顾。“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

2017年,落实党中央改革精神与决策部署,湖北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制定、出台改革方案17个,其中省级层面改革项目153项,描绘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湖北篇。

但是,整体推进不是齐头并进,更不是平均用力。古训有言: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必须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整体推进的同时牵住“牛鼻子”,让改革棋局“一子落而满盘活”。

重点,是基于全局的重点。整体推进,着眼改革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而重点突破,侧重的是改革的紧迫性,是马前卒,要为改革探索撕开一道口子。

这个“牛鼻子”,对当下的湖北而言,就是在全面深改这盘大棋下,重点抓住经济体制、生态文明和开放型经济三大改革。

2016年,湖北启动重大改革项目省级领导“领衔制”,筛选出26项重大改革项目,由省委书记带头,“每个领导肩上有重大改革项目,每个重大改革项目有领导领衔”。

2017年,19名省领导再次领衔16个重大改革项目。

“领衔制”下,知责明责,各负其责。一名领导干部领衔,一个单位牵头抓总,一名改革办负责人跟踪服务,一批参与单位支持配合,一个智库(或若干名专家)配套支撑,“五个一”高效运行。

领衔,不是简单挂名。

敢于动奶酪,敢于伤筋骨。通过高位推进,“九龙治水”格局打破,汇聚成强大的改革合力。

湖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到3个月,便取消、调整了194项行政审批项目,并全面推进网上审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通过制度的监管和约束,下沉,植根。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创新、创造,成为新常态中寄予厚望的发展动力之源。

东湖高新区,中国光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该以什么样的作为,履时之责、国之托?

2012年9月,武汉市发布《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若干意见》,内容十条。

石破天惊。

“开展国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1年内未实施转化的,在成果所有权不变更的前提下,成果完成人或者团队可自主实施成果转化。转化收益中至少70%归成果完成人或者团队所有。”它突破了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的限制,更是突破了对科研成果“国有产权”的禁锢。

“十条”新政,今天人们读起来,依然为其突破性所震撼。

“允许和鼓励在汉高校、科研院所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留岗创业,根据创业情况保留其原聘专业技术岗位等级3-8年,档案工资正常晋升,创业所得归个人所有。”

“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双向兼职。”

“鼓励在汉高校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到孵化器创业的学生,创业时间可按照相关规定计入学分,创业之后可重返原校完成学业。”

“黄金十条、条条管用。”很快,十条意见被称为“黄金十条”,火遍全国。

改革,改出更鲜明的湖北力量。

不管是整体推进还是重点突破,都既需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也需要改革的智慧和技巧。

在一些重大改革领域,既要作出整体推进的部署,又要选准重点,鲜明提出改革的先手棋是什么、“当头炮”打哪里。

在政策起草者之一、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看来,武汉的选择,在于透析大局、选准了突破口。

创新发展是一场关系整体和全局的变革。但地域不同、资源不同、优势不同,创新的突破口也会各有不同。深圳以企业为引领的市场化创新、杭州以互联网为特色的新经济创新,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都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

创新湖北的突破口在哪里?

科教资源,湖北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各类研发机构2158个,科技人员37.8万人,普通高校128所,在校大学生153万人。这一优势,令全国许多省市羡慕。

然而,优势并不一定是生产力。

一头,创新驱动助推经济转型的需求日益迫切;另一头,坐拥丰富科技资源的高校院所,却仍有大量科技成果走不出象牙塔。

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主要矛盾摆在眼前,要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怎么突破?谁敢突破?

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给人“松绑”,把科技人员从后顾之忧里解放出来,投身经济主战场;给成果“松绑”,让科技人员共享收益,解决科技人员的动力问题!

这才有了“黄金十条”。

勇敢者,来吃螃蟹了。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骆清铭,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了“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简称MOST)。通过MOST扫描、探测大脑,绘制出高分辨率脑神经图谱,分辨精度达到一根头发丝粗细的1/60,大脑神经结构和血管分布一览无余,成为人类探测“大脑是怎样运作的”最新利器。

抱着大胆一试的闯劲,骆清铭团队将MOST专利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作价1000万元出让,成为“黄金十条”挂牌第一单。

2015年,光谷,武汉未来科技城。纸上的MOST,终于转化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高科技设备。

2017年,转化这一成果的武汉沃亿生物有限公司,营收突破3000万元。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武汉“黄金十条”引起国家层面关注,派出专题调研组来武汉。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十八条、四十三条对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进行修改,将相关权利下放给单位。

2013年12月,湖北省出台《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省版“黄金十条”力度更大,成果转化收益最高99%可归个人和团队,开全国先河。

2017年,武汉“黄金十条”5周年之时,东湖高新区再推“新黄金十条”,将改革重点瞄准更为敏感的“所有权”问题,提出教师可与高校共享职务成果所有权。这是湖北在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方面的更深探索。

截至2017年底,省市县三级科技部门,已累计组织推进4012项科技成果在省内转移转化。

从改革全局来看,重点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

一组数据发人深思。

2017的岁末,号称美国史上最大税改方案公布,企业所得税率从35%降至20%。

不止是美国。雄心勃勃推出减税计划的还有英国、印度等国家。

减税的背后,是以国际税收竞争,驱动资本、技术等流动性生产要素,从高税国流向低税国的国家行动。

中国,棋先一招。

2011年,中国试点“营改增”,两年后推向全国。助力实体经济,推进转型发展,这是中国近年来最大的减税举措。

精心、精细,解难点、破痛点,湖北推进“营改增”不落一企。

2017年,湖北“营改增”为企业减税319亿元。而仅省国税部门落实国务院6项减税政策,就减免税收954.7亿元,占湖北全年国税收入近1/3。

减税“一子落”,激发经济发展“满盘活”。

2017年,全省营改增试点纳税人由上年57.6万户,增至64.5万户,增幅达12%。平均每个月新增5728户。

税收红利引发“化学效应”,市场主体蓄能增效,竞争力提升。2017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第三产业国税收入同比增长36.5%,全年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增长20.2%。

营改增减税,看似在过去几年让国家税收失去了近2万亿元,却让市场活力充分释放,打开了社会总财富更大的增长空间。“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既要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这是弥足珍贵的中国经验,更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重要指引。

(四)运筹帷幄,方可决胜千里;摸着石头过河,推动改革由点及面、串点成线、积厚成势

——既要顶层设计,也要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革命的成功、改革开放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摸着石头过河,也得益于将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推广于全国的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立足全局统筹谋划和统筹协调,也需要调动地方、基层、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全局性的改革探索新路,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统一。

2013年11月,北京。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令”。

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落实,成为检验是否真抓改革、是否能改革成功的试金石。

真刀真枪打破利益藩篱,一锤一锤去掉部门权力!

武昌水果湖,省委1号会议室。过去的4年多,每一项改革议题都在这里“三堂会审”。

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1600多个日日夜夜,17次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省“四大家”领导汇聚一堂,逐项审议每一个改革项目。

省深改组细化设置了23个专项领导小组,作为指挥改革战役的“一线作战部”。每个小组由省领导担任小组长,切实担负起统筹协调、督办落实的专项责任。

不讲条件,不搞变通,省深改组每年制定改革工作要点,倒排工期,绘制路线图,统筹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出的改革举措和十九大提出的新改革任务。

落实,落实,还是落实!

落实,体现在统筹调度,体现在谋定后动、蹄急步稳,体现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围绕“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战略,针对制约湖北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紧扣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我省共推出省级层面改革项目915项。

就“一把手”抓改革情况进行拉网式专题督察督办,对督察发现的问题分类处置,分别下达任务预告书、进度预警书、督察意见书和问责认定书……

落实中央顶层设计,全省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次第开花的良好态势,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出台实施,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进一步确立,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49岁的利川市农民吴明安牵涉一起“牛官司”,见证了司法改革的进程。

2017年3月、4月,他两次将保险公司已经理赔并深埋的死牛,从土里掘出售卖。当地检察院发现后启动监督程序,并立案审查。

由检察机关提起、法院判决支持惩罚性赔偿的食品安全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在全国尚属首例。

食品安全案件侵害对象不特定,如何找到适格主体提起民事诉讼?利川市检察院别出心裁,以登报公告方式寻找适格主体,实现了程序正义。

没有现成判例参考,主审法官深研细读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对吴明安等3人作出了判处有期徒刑1年2个月(缓期2年执行)、赔偿4.89万元、责令其向全市人民道歉的判决,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湖北,中央深改组确定的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13个试点省份之一。

利川在“牛官司”中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受到中央的关注和肯定。今年年初,此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作为公益诉讼十大案例在全国推广。

改革,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改革开放之初,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邓小平同志提出“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摸”出来的。

实践证明,摸着石头过河富有中国智慧、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

2016年,我省出台全国首部《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这是我省立法史上审议次数最多、审议时间最长的一部法规。没有上位法,没有其他地方立法。湖北的探索格外慎重,各界人士的立法座谈会开了上百个,最后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把自然资源作为资产进行离任审计,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2014年以来,武汉探索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水环境应急监测车等对土地、森林、湖泊进行检查,目前已问责了20多名干部,免职了8名干部。

摸着石头过河不是权宜之计,不是阶段性举措,而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遵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摸着石头过河,更多地体现为在顶层设计框架下的试点先行。

案情类似,这家法院判1年,那家法院判3年。“同案不同判”一直为老百姓诟病,怎么破?

作为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我省率先出台《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统一量刑的适用标准,明确方法步骤,规范刑罚自由裁量权。实施以来,上诉率、改判发回率、申诉信访率明显下降,该《细则》被最高人民法院转发各地参照。

我省承担了包括司法体制改革在内的138项国家级试点。省委强调,中央试点是抓落实的重点,对于顶层设计明确的试点,不打折扣抓落地;对于授权探索的试点,不等不靠抓推进。

试点,既是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试点的“撞击反射”,能够有效激发基层首创精神,推动改革由点及面、串点成线、积厚成势。

所谓“撞击反射”,就是试错后的调整。改革本身就是个试错的过程,如果不允许犯错,就等于不要改革。试点的价值在于,以最小的代价进行试错,又以最高的效率将试错的成果铺开。

同样是这两项改革——

作为司法体制改革基础的员额制改革,我省8000多名法官精减到5000人,难啃的硬骨头!试点中,围绕过渡期入额法官占比问题,起初确定的思路是由高到低,逐步淘汰不合格的法官。实践中,这一思路难以适应“谁审判谁负责”对法官的素质要求。很快,方案调整为由低到高,逐步吸收符合条件的法官入额。

武汉“黄金十条”第五条提出,对符合国家创新基金申报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30万元资金支持,每年支持200家。政策推进中,国家创新基金支持方式改为主要向基金调整。最终,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叫停了此项政策,用创新券取代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

试错,其实也是“试对”。进入“深水区”的改革,一方面是阻力增大、风险增多,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不确定性更大,要找到破题的办法,更需要敢于试错的勇气。

在试错中“摸着石头过河”,我省着力清理省级试点,严格规范省内自主试点。5年来,纪检派驻机构、干部履职尽责、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等100多项试点顺利推进,大部分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

翻开湖北改革的总体方案,一个个鼓励探索创新的试点改革扑面而来。

在宜昌、武汉运行工商登记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试点;

在长投实业、武汉建工等国有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

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扩大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幼儿园教师定向培养试点;

……

德国特利尔大学东亚太平洋研究所的韩博天教授认为,通过试验制定政策的方式是中国独具特色的经验,这种中央和地方互动中,地方的创新精神被有机地融合到中央主导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提高了中国政府整体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相反地,没有摸石头的经验,顶层设计不接地气,设计出来的方案只是空中楼阁;没有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和经验不仅无法制度化,而且容易在内耗中使改革的绩效相互抵消。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在顶层设计的引导下摸着石头过河。

这是改革的逻辑,更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五)再难,也要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从楚人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到湖北秭归人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从楚人的“筚路蓝缕”,到辛亥武昌起义的“敢为天下先”,湖北人“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早已生动演绎。

胆子要大,体现在更多的改革担当。

去年开始,在宜昌,一场“刀刀见血”的“生态革命”率先在全国打响。 (湖北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