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故事丨周明:从极度绝望到养鸡“摘帽”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农村精神扶贫“四扶四强”专项行动,激发广大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弘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形成“脱贫光荣”良好社会导向,今起推出《我的脱贫故事》专栏,推介一批脱贫一线的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敬请关注并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今天,来讲讲点军区土城乡安梓溪村“脱贫之星”周明的故事。

突发脑梗,成了贫困户

父亲早逝的周明,2000年在广州一家保安公司打工,月收入1000元左右。一次下班路上,他突然晕倒,被赶来的工友送到医院,诊断为脑梗。

此病很难根治,治疗费又不是小数目,结婚不到半年的老婆跟周明离了婚。

在广州治疗,周明很快就入不敷出,于是决定回老家,一边种柑橘,一边养病,同时照顾患癌的母亲。

然而,不幸再临。2013年冬,母亲离世,周明备受打击。从此,他拖着病体,有一餐没一餐的过着。

“生病是我自己的事,穷也是我自己的事,没想到党和政府来帮我!”

2015年底,周明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结对帮扶的是市财政局。

市财政局和他商量产业扶贫计划时,周明提出想养鸡,因为他3间土坯老屋及一亩多柑橘林能当养殖场所。

2016年,周明领到100只三峡黑鸡鸡苗。

善借东风 ,当上养鸡专业户

为保证养殖的存活率,产业协议中有一款:各贫困户认领的项目验收合格,可领1000元奖金。

“有些贫困户,因为管理不善,前几个月就死了很多鸡苗,看着人心疼。”周明深知技术的重要性。扶贫工作队请来技术员,他虚心学,还上网了解养鸡行情。他把鸡当孩子看,白天散养在柑橘林,晚上让鸡住老屋。他还在老屋支了一张床,以便半夜起来查看。

玉米成本高,他清晨五六点钟起床,打草,增加青草喂养量,节约成本。

夏天气温高,鸡易得寄生虫病,他提前买来中成药预防。冬天冷,他将玉米煮熟,给鸡喂热乎柔软的食物,方便吸收。

第一年,养鸡的存活率达到98%,他的信心更足了:这种生态散养的健康鸡会越来越受欢迎。

渐渐地,他想扩大养殖规模,苦恼在于三峡黑鸡鸡苗太贵。市财政局对口帮扶干部刘先华建议他用自家鸡产的蛋孵鸡苗,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增加养殖量。

如今,周明的三峡黑鸡已达到200多只,成了名副其实的专业户。

一鼓作气 ,摘掉“贫困”帽子

随着安梓溪村开发旅游资源,周明的销售渠道更多了。城里人到村里玩,离开时都会买些土特产,周明的鸡蛋成为必带品。扶贫工作队员的朋友圈,也成为他的促销阵地。

2016年12月8日,周明搬进扶贫搬迁安置点。

一天,城里姑娘周爱云到周明的柑橘林摘果子,两人聊得十分投机。渐渐地,互生好感。

周爱云为了支持周明学技术,做大养鸡产业,出钱给他家里装上宽带。这种给力,他的干劲更足了。2017年底,他双喜临门:与周爱云结了婚;家庭毛收入过万元,成功摘下贫困帽。

周明在扶贫集中安置点的邻居周耀才,70多岁,患老年痴呆,不会做饭,经常尿床,周明有空就去照顾他。村里其他养鸡户遇上技术难题,周明总会热心快肠地去把脉。他说:“我从一无所有,到现在有房有车有爱人,从内心里感谢党和政府。所以,我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

市财政局驻安梓溪村第一书记谢作材感慨:“周明最难能可贵的,不仅是经济脱贫,而是精神境界升华了,主动帮助村民,带动周围的贫困户。”(三峡日报 记者 陈双艳 通讯员 牛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